一、解剖结构:IVO拜客生活常识网
肛管(anal canal)长约3~4cm,上端在盆膈平面接直肠,下端终于肛门(直肠与肛门之间,四线三区)。1、肛直线(anorectal line):肛柱上端的环形线,是肛管与直肠的交界线,肛提肌的附着处,是外科学肛管的起始部标志,也称为“肛门直肠环”。2、肛柱(anal column):肛门括约肌收缩导致肛管粘膜形成的6~10条纵行皱襞,这些柱状皱襞被称为“肛柱”,又称为“Morgagnis柱”。当直肠扩张时,肛柱消失。3、肛瓣(anal valve):肛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被称为“肛瓣”,是原始肛膜的遗迹,没有瓣的功能(正常情况下瓣有抗反流的功能,比如静脉瓣,二尖瓣等)。4、肛窦(anal sinus):肛瓣与相邻肛柱下端之间形成一个口向上、底在下的小陷窝,这个小陷窝被称为“肛窦”,也被称为“肛隐窝”,呈漏斗形。窦口朝向肠腔内上方,窦底伸向外下方,肛窦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腺分泌的粘液经过肛窦排出,可润滑大便,帮助粪便排出体外。5、齿状线(dentate line):肛瓣的边缘和肛柱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叫“齿状线”,齿状线是粘膜与皮肤的交界线,是胚胎发育时期内胚层、外胚层交界的地方,几乎所有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如肛门闭锁等都发生在齿状线。齿状线还是排便反射的诱发区,齿状线附近分布着高度特化的感觉神经末梢,当粪便到达肛管后,齿状线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内外括约肌舒张、肛提肌收缩、肛管扩张、粪便排出。若手术中切断齿状线,会导致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便秘或感觉性失禁。6、肛梳:齿状线下方因肛门内括约肌收缩而形成的环形隆起、宽约10~15mm,称为“肛梳”或“痔环”,其表面光滑,深面有静脉丛,故而呈浅蓝色。肛梳下缘即为“白线”。7、肛白线(white line):Hilton线,肛门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交界处,也称为“括约肌间沟”,很难肉眼辨认,但肛门指检时可以扪及一个明显的环形沟。8、肛皮线:肛管与皮肤交界线,即为肛门缘、肛门口。其周围皮肤富有色素,呈暗褐色,并有汗腺(肛周腺)和丰富的皮脂腺。肛管的平滑肌与其他部分肠壁一样,由内层的环形肌和外层的纵行肌构成,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internal sphincter muscle of anus)”,而围绕在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是“肛门外括约肌(external sphincter muscle of anus),肛门外括约肌属于骨骼肌,专司排便机能,为肛门的随意肌。肛管从内向外分为5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肛门内括约肌,联合纵肌,肛门外括约肌。痔,即为“肛垫(又称为:痔区,haemorrhoidal zone)”,严格意义上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由血管丛、平滑肌、弹性结缔组织构成,静息状态下,痔可以提供15~20%的肛管压力,当腹内压增加(咳嗽、喷嚏)时,痔与肛门括约肌协同、增强肛管闭合、防止大便失禁。1975年Thomson通过肛门镜发现:正常人既无痔的体征又无肛门症状,但肛管内仍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突起,多数位于右前、右后及左外侧,与临床上3、7、11点母痔区相同,此突起被称为“肛垫”(胎儿期即形成)。通过大量尸检与切除的痔对比发现:肛垫与痔的组织形态基本相同,均是血管丛、平滑肌、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平滑肌缠绕血管丛、构成一个支撑框架,将肛垫固定于内括约肌上,防止肛垫滑脱,出生后,肛垫的平滑肌随年龄增长而增厚,20岁以后趋于稳定,至30岁以后,平滑肌开始退化,出现断裂、扭曲、疏松、弹性变小,至老年则发生退行性变,导致肛垫突出、下移、病理性肥大,形成内痔。痔血管丛以齿状线为界,齿状线以上组成“内痔血管丛”,齿状线以下组成“外痔血管丛”,二者存在交通,血管丛中大量小动脉、小静脉形成吻合,多数小动脉-小静脉吻合缺乏肌肉壁,形成海绵状血管网,内痔血管丛通常形成3个主要末端分支,穿过直肠壁,在左外侧、右前侧、右后侧参与肛垫形成(母痔区)。III度:痔在用力时丛肛门脱垂,不能自行还纳,需要人工还纳;IV:痔持续脱垂,不能复位,出现慢性炎性改变,粘膜萎缩溃疡易见。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外痔、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4大类。a:透明帽撑开肛管,白光下可见齿状线;b:窄带成像技术显示齿状线;c:倒镜观察肛直线(肛柱上端、肛管与直肠分界线,假想线)由于括约肌收缩会影响内镜下对肛管的观察,戴上透明帽有助于更好的观察肛管情况。齿状线上可见到肥大的肛乳头(蓝色箭头);直肠第一个Houston’s瓣(白色箭头)。红色箭头指示Morgagni隐窝(肛窦);蓝色箭头指示肛瓣。肛瓣与肛柱下端相连形成“齿状线”,齿状线是内痔的下边缘,是内镜内镜下治疗不可轻易逾越的“底线”。齿状线的7个标志:肛柱下端分界、肛瓣、肛乳头、外科学肛管的中部、纵行血管网下端、粘膜表面颜色改变、轻微隆起。黄色箭头:右前、右后、左侧3个主要的肛垫,是母痔所在区域。肛直线:倒镜观察时,从直肠粘膜(粉红色)向肛侧观察,看到的第一条清晰的分界线(从粉红色直肠粘膜过度为蓝白色过渡上皮ATZ)。a:顺镜观察内痔;b:内痔红色征阳性(箭头);c:倒镜观察内痔。来源 | 思属风云IVO拜客生活常识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IVO拜客生活常识网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IVO拜客生活常识网
IVO拜客生活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