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步枪、反坦克火箭筒和榴弹炮对士兵大脑的影响
士兵开火后如同撞车,大脑伤害正悄然积累。
美国陆军即将展开一项深入研究,调查士兵在使用狙击步枪、反坦克火箭筒和榴弹炮等武器时,所受到的冲击波“剂量”,以及这些累积冲击对大脑健康的长期影响。
一名经验丰富的士官形容,用Carl Gustaf火箭筒训练一天,就像在橄榄球赛场上经历了一场“贴身肉搏”。“我觉得这就像脑震荡,训练后会头痛、恶心。我亲眼看到有人在连续开火后直接呕吐。”
这种84毫米肩扛式武器是二战时期火箭筒的继承者,每发炮弹都能释放出足以阻止坦克的冲击波。长期反复接触这种冲击,可能对士兵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难以察觉但严重的伤害。
这次研究将聚焦于多次轻度脑伤,而非一次性严重创伤。它将评估.50口径狙击步枪、Carl Gustaf无后坐力炮以及榴弹炮的爆炸波压力对士兵身体的潜在影响。同时也将探讨士兵的职业、病史和睡眠习惯是否会增加罹患慢性脑部疾病的风险,类似那些困扰橄榄球运动员的问题。
Walter Reed陆军研究所的临床心理学家Megan Douglas指出,过去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明显的创伤性脑损伤,但像这种反复、亚临床级别的伤害,目前了解还不够充分。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已有超过50万士兵遭受创伤性脑损伤,其中82%是轻度脑震荡,表现为短时间的意识混乱、失忆或昏迷。201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这类脑伤可能引发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失眠、疲劳、眩晕、易怒、头痛、甚至癫痫,还会增加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这项由国会拨款支持的研究,旨在更清楚地识别“每次爆炸的剂量效应”,从而更新现有的安全距离标准,建立更精准的伤害预测模型,并为可能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Douglas表示,研究目标不仅是减少风险,更是开发新的干预策略。“我们可能会根据个体特征预判他们是否适合某些岗位,或者根据数据制定安全防护和治疗措施。”
研究范围包括所谓“一级武器”造成的反复脑伤,比如肩扛式火箭、.50口径狙击枪、机枪、榴弹炮、迫击炮,乃至爆破墙体与开门炸药的冲击波。士兵将根据武器接触频率被分组,比如特种部队、步兵、炮兵与战地医护兵等,比较他们的健康差异。
有士兵透露,不同部队的训练频率差异巨大。特种部队因任务需要,接触爆炸的频率远超普通部队。一个季度下来,特种兵可能要进行21天的破门训练,每天接触5到10个炸药装置,而普通部队一年才训练10次。对比可见,暴露强度悬殊。
即使使用训练弹,也未必能减少冲击波的影响。一位现役炮兵军官说,迫击炮和榴弹炮训练弹主要是混凝土制成,虽然看起来只是闪光一下,但发射时使用的推进药和实弹一样,对发射者的影响几乎无差。但一旦变成肩扛式武器,比如从手枪射击转变为火箭弹发射,冲击力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还提到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观察员和前方引导员虽然不直接射击,却要承受远处多轮爆炸产生的复合冲击。即便他们距离火炮阵地一英里远,但一天内目睹数百发炮弹爆炸,其潜在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现有研究表明,肩扛式武器与破门爆破产生的低强度爆炸长期接触,会增加脑震荡与相关症状的发生率。Douglas希望此次研究能进一步细化,找出哪些士兵更容易受到这种伤害,甚至是否存在易感人群。
她指出,军方未来可能会根据数据筛查,把某些高风险人群从易暴露岗位调离,或对他们采取特别防护。研究中,士兵会进行神经心理测试,测量他们的记忆力、反应速度、情绪、创伤应激症状与平衡问题,持续追踪一年。同时也会采集其病史、背景、睡眠情况及既往脑伤记录。
最终,研究人员将分析是否有人群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脑病,比如“创伤性脑病综合征”(CTE),这种疾病在职业运动员中尤其常见,表现为记忆退化、情绪失控甚至人格改变。
“这有点像我们在体育研究中看到的趋势,”Douglas说,“我们知道他们可能晚年会面临神经退行性疾病,所以这项研究会以盲审方式分析哪些人处于危险中。”
一位曾在特种部队服役的炮兵军官指出,特种部队由于更重视“整体健康”,往往能更好地缓解伤害。“有些士兵经历过多次IED爆炸,得过严重TBI,也拿过多枚紫心勋章,但因为他们始终注重睡眠和饮食,精神状态反而比普通士兵更好。而那些常规部队的士兵,只训练几个月就精神耗竭,问题就出在生活方式上。”
虽然美军正努力打破心理健康的耻感文化,但许多士兵仍担心心理记录会影响职业前景。Douglas也坦言,这是现实中常见的顾虑。
她强调,所有数据都会匿名处理,不会回传指挥官,也不会记录在正式的健康档案中,除非涉及自杀等严重紧急情况。
“除了紧急安全事件,比如有人有自杀倾向外,他们说的内容都不会对外泄露,更不会影响他们的职业或体检记录。”她说,“这纯粹是为了科研,不是用来判断升迁或调岗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