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减肥 > 减肥方法

快速减肥的危害你知道吗?(转载) 减肥过快的危害减肥太快的7大危害 视为减肥的 10种最佳途径

减肥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减肥成功,因此肥胖人士需要长时间坚持下去才能够看到一定的效果。大部分人群为了能够快速减肥会通过剧烈运动、减肥药或者减肥茶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虽然能瘦身,但是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下面跟随拜客常识网了解一下吧!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减肥太快的7大危害 视为减肥的 10种最佳途径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减肥太快的危害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危害1、脱发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通过断食或者节食、吃单一食物等方式能够快速的减肥,但是容易出现营养不均衡和营养不良,长时间下去头发得不到充足营养的供应,减少了血液流通量,降低了新陈代谢的速度,从而诱发头发脱落。尽量在保证充足热量的前提下来限制食物的摄入。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危害2、月经变得不规律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短时间内快速减肥会紊乱内分泌,一旦内分泌失调势必会影响到月经以及卵巢排卵功能,甚至会导致女性停经。减肥要追求平稳缓和,不能让体重突然下降,这样容易反弹。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危害3、基础代谢率下降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通过快速的减肥势必会降低新陈代谢的速度,当基础代谢率下降后会让人们减肥失败甚至反弹。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吃减肥药或者减肥产品所引起的减肥。要树立正确的减肥观,通过节食、吃减肥药或者吃单一食物减肥是不科学的,非但达不到减肥效果,反而会让身体落下一身病。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危害4、皮肤变得松弛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正常来说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减肥速度过快的话会减弱皮肤的弹性。因为皮肤收缩的速度跟不上脂肪消耗的速度,从而引起皮肤的松弛以及赘皮,减肥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要做到紧致皮肤,避免皮肤松弛,不然会让人们看起来显得非常衰老。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减肥太快的7大危害 视为减肥的 10种最佳途径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危害5、抵抗力会明显减弱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通过节食方式来减肥,摄入的热量会明显降低,从而让体质变得越来越差。减肥期间如果摄入的营养不均衡或者摄入不足,就会减少淋巴球的产量,下降了抵抗力和免疫力,此时细菌或者病毒会趁虚而入,引起各种疾病接踵而来,所以在减肥期间必须要保证有充足的营养摄入。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危害6、出现反弹现象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会出现反弹现象的,比如说吃药或者是抽脂这些看似很快的方法一旦停止下来就会开始快速反弹甚至比以前还胖哦,所以说咱们还是通过自己控制饮食加上锻炼来减肥比较好。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危害7、器官功能失调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在长期饥饿情况下,因摄取热量及营养素的不足,同时加上身体水分大量流失,肌肉蛋白质分解,易造成暂时性的肝、肾功能失调,并且因为反覆减重、代谢率下降而影响肠胃功能,易发生消化不良或肠胃疾病等不良后果。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减肥太快的7大危害 视为减肥的 10种最佳途径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下面10种方法被专家们视为减肥的最佳途径。以每天平均摄取2000大卡热量为基点。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一、降低热量的摄取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营养学家认为,无论你控制什么——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最终降低的是热量的摄取。如果一个人每天少摄取800大卡的热量,可在6个星期内减少10磅体重;少摄取500大卡,可在2个半月内减轻10磅体重。但切忌体重降得过快,否则是很危险的。须知,每人每天至少要摄取1200千卡的热量,如果供给身体的热量太少;就会失去肌肉。肌肉是人体消耗热量、促进新陈代谢的关键。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二、少吃脂肪类食物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专家们指出,每1克脂肪合9千卡热量。与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所含热量要低得多,约4千卡。因此,要减肥不必少吃东西,可以以新鲜的蔬菜、水果、谷物代替每日所食用的含脂肪的食物(如奶油等地专家们认为,如果做到每天只吃20—40克脂肪,可以在2个月内减轻体重10磅。然而,不是每个人少吃脂肪都能减肥,如果碳水化合物食用过多,也会使体重增加。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三、减少食物的摄入量tcZ拜客生活常识网

要想减轻体重,无须放弃喜爱的食物,重要的是要加以控制。如果偏爱某种食物且食用量大,那就要注意减少每次的分量。不是每周4次,每次200克肉的食用量,而是每次100克,这样就可以少摄取1200千卡的热量,可在大约7个半月的时间内减少们磅体重。建议减肥者在厨房放一个秤,贴一条提示标语,注意提醒自己摄取食品的重量。

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点此提交删除
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点此提交删除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点此提交删除
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点此提交删除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