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失语症会通过言语治疗训练恢复吗?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曾说:“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与外界保持联系。然而,我国26%-38%的脑卒中患者伴有失语症,使其病情加重。失语症不仅是缺乏流利性,还会影响阅读功能、理解能力和复述能力。只有采用科学的言语治疗训练方法,患者才能逐渐恢复语言功能。
言语治疗的训练方法——了解失语症
根据言语障碍的表现,失语症可分为流利性失语症和非流利性失语症:
流利性失语主要表现为语言无意义和语言理解障碍;非流利性失语症表现为发音不畅,伴有重复障碍和韵律障碍。
除了自闭症,许多老年病也可能诱发伴随性失语。比如中风、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失语症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旋律语调疗法是治疗非流利性失语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言语治疗的训练方法——旋律语调疗法(MIT)
艾伯特、斯帕克斯和赫尔姆在1973年提出了旋律语调疗法。经过近40年的发展和临床试验,旋律语调疗法被广泛认为是治疗非流利性失语症的有效手段,对流利性失语症也有一定的疗效。麻省理工学院是一种治疗训练,使用语言的音乐成分(节奏和音调)来提高语言表达。
它在提高语言表达、理解和反应时间方面很有效。研究表明,在MIT治疗期间,右脑更加活跃,这提高了神经处理语言的速度。
当复述训练效果不显著,患者对节奏有良好的反馈时,可以利用MIT训练复述能力。患者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跟着唱逐渐过渡到正常说话,使患者能够连贯地表达。[2]
节奏型语言提示
言语治疗的训练方法-旋律语调疗法在在中国的应用
旋律语调疗法起源于英语国家,在英语中,节奏语调与句型密切相关。在汉语中,语调也与词的语气有关。普通话的节奏和语调是句型和声调的代数和。
换句话说,在正常的表达中,句子的语调和声调在调值上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中西语音系统差异较大的背景下,为了使治疗旋律更接近正常的言语旋律,旋律语调治疗的本土化是关键的一步,对临床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这种疗法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在吉大康复的支持下,引进了这种先进的言语治疗训练方法并进行局部创新,克服了中西方语音系统的差异和文化差异,以帮助更多失语症患者重建语言功能。
旋律语调疗法帮助城市规划师重获新“声”
52岁的陈在中风前是一名城市规划师,他的工作需要极高的语言和沟通能力。不幸的是,突如其来的中风剥夺了他的沟通技巧,甚至简短的语言输出变得极其困难。为了恢复受伤的语言功能,陈先生选择了吉大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进行言语治疗训练。吉大康复临床团队对陈先生进行评估后发现,陈先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最为严重。结合陈先生及其家属的主观目标和工作情况,临床团队为陈先生设定了治疗目标:在与工作内容或兴趣相关的谈话中,自发词15个以上,准确率50%。
为达到治疗目的,吉大康复临床团队决定采用个性化韵律语调疗法,提高陈先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临床团队还收集了陈先生中风工作的内容和爱好,包括著名建筑师、著名建筑和个人收藏的古董照片等。并为他定制了一套个性化的训练刺激卡,帮助陈先生以专业、个性化的方式更高效地进行言语治疗。
经过3个月的治疗,陈先生自发的语言信息从刚来时的2/10增加到8/10,复述能力从22/100提高到72/100。口腔感觉运动的神经网络恢复帮助他在TOKEN测试中从0/36跃升到7/36。不难看出,在旋律语调治疗的帮助下,陈老师在恢复语言功能方面迈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一步,这得益于临床团队的精心评估和言语治疗的定制化训练方法,也得益于MIT治疗的有效帮助。
语言康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言语治疗的训练方法中,关键在于患者的积极参与,了解患者心理的动态变化,在治疗进展时给予患者鼓励,从而树立患者康复的信心。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功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这是纪达平反的初衷。相信随着康复医学知识的拓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会得到更好的言语治疗训练方法,早日回归家庭、社会和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p>1.张彬.&侯宇峰.2014.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研究进展.中老年学杂志,(5),1435-1436.
2.Fujii S,Wan CY.The Role of Rhythm in Speech and Language Rehabilitation:The SEP Hypothesis.Front Hum Neurosci.2014 Oct 13;8:777.doi:10.3389/fnhum.2014.00777.PMID:25352796;PMCID:PMC419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