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顺、活、和”以针代药,云太医带你领略民族智慧的结晶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比较原始的治疗措施,凭借其丰富的治疗理论及经验,已成为多家医院的特色治疗招牌 ,中医针灸也逐渐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逐步走向世界。
云太医朱文罡教授从事针灸临床三十余年,他表示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中医针灸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浸润和影响。因此,中医针灸不单纯是医学技术,其中更多地贯穿了文化的因素,其中“仁、顺、活、和”就是针灸传承创新所不能离开的特性。
仁
《灵枢·官能篇》也指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冶晋代杨泉更明确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受儒家伦理学影响,中医针灸视“仁心冶、仁人冶、仁术冶”为行医的三大要素,认为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活人。时至今日,“仁冶的传承和发扬,对缓解当今医患关系的冷漠、紧张的现状,重新构筑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顺
中医针灸主张天人合一,主张顺势而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顺之则人和,逆之则人病。云太医朱文罡教授表示,他在日常的诊疗中,一方面针对病因及病之所在进行攻逐克伐;另一方面立足于人固有的自愈能力,注重通过经络来激发和调动人体自身的生生之气,以推动机体趋向于整体协调,实现祛病健身的目的。
活
中医针灸最具特色、最能体现个体化治疗的就是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思维的灵魂和关键所在。 辨证论治的特色及深奥就在于其非规范化,在不规范中掌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因此,有了辨证论治,中医针灸诊病就突出了一个“活”字。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其临证灵活性的最好诠释。
和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冶,故“以和为贵是中医针灸的思想模式。中医针灸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冶,即天人和、心身和、气血和。 对待疾病讲求的是“三分治、七分养冶,提倡一定程度地“善待冶疾病,就像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平共处,不需要战争一样。 调和阴阳,和谐天人关系正是中医针灸预防和解决人体疾病的不二途径和最终目标。
云太医认为中医针灸作为我们的国粹之一,已成为治疗领域的特色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及特点,具有重大的非物质文化价值,需要对其精髓进行传承及发展,完善我国中医针灸监督管理的长期发展策略,提升中医针灸的水平,为针灸的发展、创新及传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