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中医基础理论概括
③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
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18. 阳盛格阴①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③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
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
19.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①体质因素;②病邪因素;③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④生活因素。
20.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21. 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2. 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3. 塞因塞用: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24. 通因通用: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
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