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脑梗患者康复期预后良好,还要终生服用抗凝药物吗?

常驻编辑 健康常识 2022-11-30 药物   患者   栓塞   瓣膜   可能会   血栓   病因   心房   动脉   病情   终生   心脏   评分   风险   脑卒中

脑梗也就是缺血性卒中,在脑卒中是比较常见的,大约占据了脑卒中的七成左右。在首次脑卒中后,预防脑梗再复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预防复发进行对应合理的药物治疗也尤为重要的。但是,也有一些发生脑梗后的患者,由于康复期的预后也比较良好,所以他们觉得疑惑,我预后这么好,那么这个抗凝药物还需要终生服用吗?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聊一下到底是哪些类型的脑梗患者要服用抗凝药物。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哪些类型的脑梗死要服用抗凝药?

我们根据脑梗的发病原因,可以将其进一步分为以下5种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其他病因性脑梗死以及病因不明性脑梗死。而其中心源性栓塞型的脑梗死大多是因为来源于心脏的血栓脱落、堵塞相应脑动脉而导致的。而像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变、机械瓣膜、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心脏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等等这类心血管疾病都可能会与心源性栓塞型脑梗相关联,尤其是心房颤动, 占据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约79%,可以说是相当高的比例了,所以毋庸置疑,房颤是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预防的重点。因此,对于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都是推荐要服用抗凝药物的,尤其合并有房颤的患者更加要服用抗凝药物。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但是!!!就算是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患者也不是直接就服用抗凝药物的,一定要充分的评估患者的获益和风险,当预防心源性栓塞型脑梗的受益超过可能会导致的出血风险的时候,才能启动抗凝药物的治疗。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下图为形成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的风险(表1:CHA2DS2-VASC栓塞风险评分系统),以及出血风险(表2: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系统),特别是颅内出血、胃出血等严重出血的风险的评估表格。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表1 CHA2DS2-VASC栓塞风险评分系统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根据CHA2DS2-VASC评分系统,如果评分≥2分推荐抗凝治疗。评分为1分(除外女性性别得分)者,根据获益与风险衡量,可考虑采用口服抗凝药。若评分为0分,无需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表2 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系统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HAS-BLED评分为0~2分者属于出血低风险患者,评分≥3分出血风险增高。如果出血风险增高,就是抗凝治疗禁忌了。因此,是否启动抗凝药物治疗,都是要先经过一系列的评估之后才能启动的。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对抗凝药物服用疗程,因病情而异,主要来说,大致以下几种类型: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首先,对于那些伴有心房颤动的脑梗患者,在严格评估严重出血风险的前提下,原则上推荐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即使脑梗恢复较好。为了防止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复发,因此要继续抗凝药物治疗。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其次,对于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脑梗患者,也是推荐长期抗凝治疗的,而且药物选择以华法林为首选。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另外,对于合并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但是没有房颤以及其他危险因素(例如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患者,也是推荐长期抗凝治疗的。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最后,还有对于伴有左室附壁血栓、左心室前壁无运动或异常运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也是需要至少抗凝治疗3个月,3个月后再复查心脏检查,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继续抗凝的。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总而言之,对存在抗凝治疗适应证的脑梗死患者,如果出血风险较低,推荐抗凝治疗,而且是长期甚至终生服用。在服药过程中,尽量纠正导致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如酗酒、减少或停用其他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控制血压),严密监测病情,若出现了严重出血事件、或其他出血风险超过血栓栓塞获益时,就需要根据病情适时调整治疗,必要时中止抗凝治疗。#抗凝# #心血管# #健康科普排位赛# #脑梗# I35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 药检呈阳性是什么意思?氢氯噻嗪是兴奋剂吗?[多图]
  • 一只膝盖疼一只不疼吃什么药
  • 吃多西环素两周伤肝吗
  • 20天的多西环素毁了我的肾什么情况
  • 激素类药物有哪些(激素的副作用多久消失)
  • 美白的中药有哪些(美白的药物有哪些?)
  • 抗凝药物有哪些(临床常用的抗凝剂有哪5种)
  • 抑郁症药物有哪些(抑郁症是精神病还是心理病)
  • 抑郁症的药物有哪些(米氮平片是抗抑郁的吗)
  • 抗焦虑药物有哪些(抗焦虑哪个中成药最好)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