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可出生于1998年。
2020年8月21日晚,可可和朋友聚会,朋友拍的聚会视频显示可可开心快乐,情绪正常。
凌晨,22日0点40分左右,阿豪接可可离开;
22日1点38分,可可发微信朋友圈说,“最终我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2020年9月7日,可可父母提起诉讼,要求阿豪赔偿157万余元。
案件发生地巢湖市公安局的死亡通知书上载明可可系溺水死亡,且最终并未认定为刑事案件。
2020年9月7日,可可父母提起诉讼,要求阿豪赔偿157万余元。
可可父母在诉状中认为可可系因感情纠葛“情绪失控有轻生念头”,并指责阿豪的过错在于“置轻生念头的可可于危险境地”和未及时制止和施救以及未采取妥当的方式施救,并据此主张阿豪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一审酌定阿豪补偿可可父母20万元。

作为一名法律行业从业者,我完全不知道法院缘何做出这样的判决?
可可自杀身亡固然可惜,但法律毕竟是理性的制度设计,不能因为一方可怜、一方胡搅蛮缠就“和稀泥”式地做出这样的补偿判决。
法律上,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首先,阿豪在可可死亡当中并不存在过错。
可可98年出生,出事时虽然仅仅22岁,还并不成熟,但是在法律上已经是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了,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可可自杀行为当中,根据现有证据,阿豪并没有相关鼓励可可自杀、提供自杀条件、协助自杀性的相关证据,也就是阿豪并未帮助可可自杀。
也就是说,可可父母所述“置轻生念头的可可于危险境地”并没有事实依据,阿豪并无主动性帮助可可实施自杀。
其次,阿豪提出分手并非法律上认可的过错。
男女有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这都是法律上保障的基本权利。
没有任何法律能够强迫恋爱,强迫结婚。
因此,阿豪有权利在恋爱关系当中提出分手,这是阿豪的法定权利。
阿豪提出分手后,可可无法接受被分手这一事实,进而自行决定自杀,不能反过来认定阿豪分手行为是过错。

再次,阿豪提出分手与可可自杀之间没有任何法律上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决定与被决定,引起与被引起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在民法上直接确定侵权责任是否成立?
因果关系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判读标准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性,“因果关系永远是现象之间的这样一种联系,其中,一个现象(原因)在该具体条件下,必然引起该种后果(结果)。"摘自格里巴诺夫.科尔涅耶夫主编《苏联民法》,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506页。这里强调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确定因果关系,就是要从客观现象中去寻找揭示它们之间所存在的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摘自李由义主编:《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3页。
"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指的是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就是说,一定的损害事实是由该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所引起的必然结果,而该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正是引起一定损害事实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一行为,就不会发生该损害事实。"摘自陈国柱主编:《民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49页。
因此,回到本案当中,阿豪有选择分手的自由,而分手并不必然会导致可可自杀这样的结果,甚至连偶然都谈不上。
此外,阿豪提出分手与可可自杀之间没有法律上直接的因果关系,阿豪提出分手,导致可可情绪低落,可可基于情绪低落选择了自杀。
也就是说,可可自杀与阿豪提出分手,期间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此,阿豪提出分手本身并没有法律上的过错,与可可死亡这个结果并没有法律上认可的因果关系,一审做出20万的酌定补偿金判决并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