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喜欢咬手指背后的秘密

常驻编辑 心理健康 2021-07-09 生活常识

你是否注意过身边有些人总有咬手指、咬指甲、咬笔的习惯?或许当我们告诉他,他都不曾发现,可看着自己光秃秃的手指,也很是无奈!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那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咬手指背后的秘密!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根据调查发现:那些咬手指“爱好者”常常在精神集中或紧张的时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而且咬的同时能获得快感——硬皮和指甲在牙齿的咬合下发生弹蹦的效果,牙齿咬碎硬皮和指甲时的相互碰撞都能带来快感。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这种每天都要做几十遍,而且从小就伴随我们的习惯要想在短时间内改掉可以说比戒烟还难。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那我们追本溯源,来看看我们从什么时候喜欢上我们手指的。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一、从人格发展来看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和手指“接触”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他们强烈需要一种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强烈,尤其在就寝时间更为明显。哺乳或吃奶瓶能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哺乳不仅给孩子以营养,而且暖暖的乳汁,母亲温暖可以给孩子心理上的慰籍。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不能强制剥夺,也不要大惊小怪。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从一开始吸吮整个手,到灵巧地吸吮某个手指,这说明:孩子大脑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促进大脑、手和眼的协调能力。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二、吸吮手指可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婴儿时期的宝宝,往往对这个世界既好奇又惊恐,在孩子感到压力和紧张,牙齿不舒服,想感受一下吸吮手指滋味的情况下,都会吮吸手指。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摔倒,受惊吓。很容易使孩子从此产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绪焦虑等现象,所以我们从小就掌握了抵御恐惧和焦虑的“良方”,但这种习惯,应该随着我们的成长慢慢“升级”,到了成年,我们慢慢不太会用吮吸手指或者咬手指的方式去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至于那些还在用“老方法”的人群,是在婴儿期没有被足够的满足,如:妈妈喂奶方式不当,看护人的强制制止等。这些都会导致这个咬手指或吮吸手指的习惯伴随我们。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三、从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成年人吮吸手指也是正常行为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美国不少政治人物包括总统布什,在重要场合被注意到有吮拇指的表现,而这一做法还被美国学术界作为一种成人减压的方法推荐给政界。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其实,吮手指可以说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自助行为。婴儿的这个时期还完全没有自我的界限,自身和外界不和谐的东西会让婴儿十分困惑不安,而吮手指的功能是如此强大,让婴儿感受到宁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适应力。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随着长大,孩子的现实性越来越强,逐渐学会了很多处理冲突的方法,也就自觉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摒弃了吮手指的“幼稚”做法。但那些被强制或者恐吓下戒掉习惯的人群,在内心很可能留下阴影,如果不找到很好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模式去面对、处理自己焦虑,恐惧的情绪,这在以后面临严峻挑战或重大抉择的时候能产生巨大影响。不单对前面提到的政要人物重要,对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同样重要。婴儿可以通过吸吮一根手指把自己带入宁静之中,相比之下成年人却很难,因为他们已经不会吮手指了。这样看来那些仍然会吮手指的成人远比“成熟”了的成人幸福得多,而属于婴孩的东西也不见得就是要不得的东西。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既然已经“戒”了对手指的依赖,但必须找到让内心宁静与幸福感的途径。成年人还是应该用成年人的方式,事实上,在生活中诸如琴棋书画、各种体育运动,以及冥想、催眠,甚至有些看似怪癖的行为,这些都能让人进入忘我的境界。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一部经典电影《吮拇指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喜好。男主人公贾斯丁喜欢吮吸他的大拇指,包括她父母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贾斯丁吮吸拇指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可耻的。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电影一直围绕解决吮吸拇指这个习惯展开。影片最后在飞机上,贾斯丁含着大拇指的形象重现。在试了各种方法后,他依然靠着拇指度日。所以,贾斯丁又含起了大拇指,谁能说这不好呢?!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我想,只要我们还正常,就会有“怪癖”。要靠自我的力量克服困难,那是突破自己获得成长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有的怪癖就像是一个瓶子,将我们与外界分开,外边有着无限的可能。而透明的瓶壁提醒着我们的能力所受限的范围,是一个保护装置。如果靠外力打碎瓶子,我们就暴露在无限的可能中,这种可能蔓延到我们能力所能控制范围以外。一旦那样,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就无法收场。所以如果你没有能力突破这个瓶子,就暂时别打开它。它能保护你的安全,不受你自己的伤害。yMc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