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死亡率的秘诀!失智症权威刘秀枝:熟年要「脚勤」健身健脑又舒心
一个人也可以做的运动,就是「走路」
日本电影《佐贺的超级阿嬷》中,八岁小男孩被单亲的母亲送到佐贺乡下与阿嬷同住,却在贫穷中活得有声有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男孩想和同学一样学剑道或柔道,但这些装备都要花钱,于是阿嬷要他学跑步,说跑步也是一种运动,而且不用花钱。男孩果然很努力地跑出好成绩,并练就了健康的身体。
同样地,熟年族如不想花大钱,而且随时随地一个人也可以做的运动,就是「走路」。
体力好的时候,可以与亲友登山或自行慢跑;年龄渐大了,则改走山丘步道、河边堤岸、公园小径,或到大卖场、百货公司漫步,甚至每天到传统市场走一遭,只要持之以恆,都可达到健身效果。
「规律运动」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早在六十八年前(一九五三年),一篇发表在《刺胳针》期刊的论文提出了研究发现:伦敦双层巴士司机的心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率,比需要常走动的巴士车掌高。可见「活动」比久坐有益健康。
后来也有大量的医学文献显示,「规律运动」除了能让人心情好、精神足、睡得好、平衡佳、少跌倒,还能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机率或减轻其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大肠癌、乳癌、心血管疾病、失智症和骨质疏鬆等,并降低死亡率。
因此,「多运动」也常常成为医师开给病人的口头处方笺,而且不需健保给付。
运动量要多少才够:「持续做」,让时间为健康加分
运动量要多少才够?
根据个人的年龄、体力与是否罹患疾病,而有所不同。原则是愈多愈好,但需量力而为,最重要的是「持续做」,让时间为自己加分。
根据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于二○一八年公布的「第二版身体活动指南」,对成人的建议是──
游泳与骑单车可视为中等或强度活动。而慢走与做家务虽是轻度运动,但有动总比不动好。
根据台湾国家卫生院发表于二○一一年《刺胳针》期刊的八年长期追蹤研究,发现相较于不活动的人,只要每天运动十五分钟,就可降低十四%的死亡率,相当于增加了三年寿命。
哪些类型的运动对健康有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
哪些类型的运动对健康有效?
其实是根据各人的喜好、方便性与经济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把运动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会持之以恆,也才有效果。
有一篇于二○二○年发表的论文,就探讨了运动类型与死亡率的关係。追蹤两万六千七百二十七位、十八至八十四岁的美国成年人十七年后,共有四千九百五十五人过世。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此研究所列的十五项运动中,「走路、有氧运动、伸展、举重、骑自行车和爬楼梯」这六种运动,有助于减少七%至二十二%的死亡率。可见「走路」是简单易行又有效的运动。
「健行」的好处更全面
走路固然好,但如果能和朋友或团体到山林间、野外或郊区「健行」更好。
走入大自然,不仅可健身、练脚力与平衡,且能欣赏风景,认识树木、花草,再加上呼吸新鲜空气,听虫鸣鸟叫,享受森林疗癒,释放压力,减轻焦虑,会令人觉得神清气爽。此外,还可以交友联谊。所以健行不只是健身、健脑,也舒心。
健行时,也要注意安全。比如以下这几点:
银髮族的我每天都会外出走走,不管是办事情、买日常用品或散步,走个四十分钟或五千步并不难。再加上每个星期一次,与朋友到郊外健行一到两个小时,就很容易达到运动量的标準了。
本文摘自《你怎么看待老年,它就怎么回应你》/刘秀枝(失智症领域权威) /宝瓶文化
日本电影《佐贺的超级阿嬷》中,八岁小男孩被单亲的母亲送到佐贺乡下与阿嬷同住,却在贫穷中活得有声有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男孩想和同学一样学剑道或柔道,但这些装备都要花钱,于是阿嬷要他学跑步,说跑步也是一种运动,而且不用花钱。男孩果然很努力地跑出好成绩,并练就了健康的身体。
同样地,熟年族如不想花大钱,而且随时随地一个人也可以做的运动,就是「走路」。
体力好的时候,可以与亲友登山或自行慢跑;年龄渐大了,则改走山丘步道、河边堤岸、公园小径,或到大卖场、百货公司漫步,甚至每天到传统市场走一遭,只要持之以恆,都可达到健身效果。
「规律运动」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早在六十八年前(一九五三年),一篇发表在《刺胳针》期刊的论文提出了研究发现:伦敦双层巴士司机的心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率,比需要常走动的巴士车掌高。可见「活动」比久坐有益健康。
后来也有大量的医学文献显示,「规律运动」除了能让人心情好、精神足、睡得好、平衡佳、少跌倒,还能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机率或减轻其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大肠癌、乳癌、心血管疾病、失智症和骨质疏鬆等,并降低死亡率。
因此,「多运动」也常常成为医师开给病人的口头处方笺,而且不需健保给付。
运动量要多少才够:「持续做」,让时间为健康加分
运动量要多少才够?
根据个人的年龄、体力与是否罹患疾病,而有所不同。原则是愈多愈好,但需量力而为,最重要的是「持续做」,让时间为自己加分。
根据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于二○一八年公布的「第二版身体活动指南」,对成人的建议是──
- 每个星期至少要有一百五十至三百分钟的「中等程度运动」:如快走、打排球、清理庭院。
- 或是每个星期至少有七十五至一百五十分钟的「强度运动」:如慢跑、提重物或参与体能训练。
游泳与骑单车可视为中等或强度活动。而慢走与做家务虽是轻度运动,但有动总比不动好。
根据台湾国家卫生院发表于二○一一年《刺胳针》期刊的八年长期追蹤研究,发现相较于不活动的人,只要每天运动十五分钟,就可降低十四%的死亡率,相当于增加了三年寿命。
哪些类型的运动对健康有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
哪些类型的运动对健康有效?
其实是根据各人的喜好、方便性与经济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把运动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会持之以恆,也才有效果。
有一篇于二○二○年发表的论文,就探讨了运动类型与死亡率的关係。追蹤两万六千七百二十七位、十八至八十四岁的美国成年人十七年后,共有四千九百五十五人过世。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此研究所列的十五项运动中,「走路、有氧运动、伸展、举重、骑自行车和爬楼梯」这六种运动,有助于减少七%至二十二%的死亡率。可见「走路」是简单易行又有效的运动。
「健行」的好处更全面
走路固然好,但如果能和朋友或团体到山林间、野外或郊区「健行」更好。
走入大自然,不仅可健身、练脚力与平衡,且能欣赏风景,认识树木、花草,再加上呼吸新鲜空气,听虫鸣鸟叫,享受森林疗癒,释放压力,减轻焦虑,会令人觉得神清气爽。此外,还可以交友联谊。所以健行不只是健身、健脑,也舒心。
健行时,也要注意安全。比如以下这几点:
- 不要一面走路、一面拍照,以免跌倒。
- 穿止滑鞋,备妥防晒用品,携带简单的雨具、饮水,还有少许乾粮,以避免低血糖。
- 随身带健保卡,以备不时之需。
- 膝盖不好的人,最好使用登山杖,有助于平衡,还可以防野狗。
- 最好与人同行,可以互相照顾。但如果是熟悉且好走的步道,则可以一个人随时、随兴地去健行。当你在独行时,会感觉与大自然更接近。
银髮族的我每天都会外出走走,不管是办事情、买日常用品或散步,走个四十分钟或五千步并不难。再加上每个星期一次,与朋友到郊外健行一到两个小时,就很容易达到运动量的标準了。
本文摘自《你怎么看待老年,它就怎么回应你》/刘秀枝(失智症领域权威) /宝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