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第一的话题:如何看待日本国宝级科学家流向中国?
知乎热榜排名第一的话题:日媒发文反省为何日本国宝级科学家流向中国,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把 @这里是东京 在知乎上的回答搬来,与条友们分享。

媒体反省起来容易,而要让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们改变起来,却太难太难了。
说另外三位日本国宝级科学家的例子,日媒所担心的现象,其实早就出现了。就按我在这边,当时实际感受到的“社会影响”先后顺序来说吧。
中村修二

日本的技术型企业习惯注册专利,哪怕自己用不上,但注册了就能防止竞争对手开发出来打自己。
这种专利一般是员工想员工做,得到公司认可后,再由公司拿去注册。注册成功后,员工个人能领一两万日元的小奖励,而专利的版权,习惯性上都默认属于公司。
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他去美国前,在日亚化学工业工作。年富力强的他,光是“青色LED”的相关技术专利就注册了近100个。
这个是真的强。光看专利数量,放在日本一堆传统大厂面前“平平无奇”,但80年代的日亚化学,是个年销售额连200亿日元都不到的企业,却生生拿出3亿的研发经费。
日亚化学赌中村修二和他的头脑眼光赌对了。1993年,其中一项专利被产品化上市了,就是它。之后的日亚化学,成了LED行业的世界第一。

日亚化学赚得盆满钵满,中村修二只得到当初专利申请成功后,公司给发的2万日元奖金。折合人民币不过一千多块钱。
2001年,中村修二状告日亚化学,争夺该专利的归属以及转让问题。要求日亚化学支付他相应的补偿金200亿日元。
可是,法院支持双方和解。确实难判,如果判中村修二赢,那么这个案例绝对会让整个日本大地震。意味着习惯至今的“员工专利,由公司注册,未来利益归公司”模式将被打翻。
2005年,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以日亚化学赔偿中村修二8亿4000万日元告终。

尽管中村修二在日亚化学工作期间,工资和奖金远远高于同行业内的上班族标准,但对这么一位天才,并且是把专利技术迅速实现市场化的天才,他获得的酬劳太低了。
1999年,中村修二辞职,赴美。
到2014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时,人们才得知他已加入美国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