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电视剧《清平乐》宣布定档
《清平乐》要播了,又读到不少批评正午阳光“编剧贫乏”“镶金马桶”之类的文章。纵然持之有故,但我就是很吃这一套哎,可能因为我本身比较肤浅吧。

大部分人很注重的「剧情」这一趴在我这反而挺无足轻重的,因为没时间特意追剧,大多都是拿来安排给写作业和赶稿时的BGM,故事讲的如何我也仅能有个大概。再者我评价古装剧的准绳一向仅是妆容是否符合年代,打光是否正常,台词是否在讲人话,至于剧情只要不狗血就行。
但当被问有什么古装剧推荐的时候,我肯定会优先推《琅琊榜》《庆余年》这种故事讲得好的例子。可我心里头中意的,还是《鹤唳》《知否》这种虽然剧情处理乏善可陈但画面死死钉在我审美点上的作品。(照理《天盛长歌》也该位列后者,但由于此剧后期剧情紊乱拖沓到难以言喻,我至今提起这部剧都凭空生出晕车感)

而且我还蛮难被一个完整的故事打动的,看剧时触动到我的往往只是一个语境,一个场景,一个画面。好比有翡我虽然没看过,但前段时间无意中读到谢允对阿翡讲,“求你嫁一个短命的丈夫”,如此被疼痛裹缠的一句,我怅然至今。可能也有人发现了,把一些从屏幕里溢出来的缄默温柔用一帧帧画面截下来留在微博上是我的爱好之一。
包括我自己,朋友都以为整个中学我最难忘的是那个来去缠缚的垃圾初恋,但其实是后来一个暧昧了一段时间的学长,才艺节时他在台上用萨克斯吹了一首卡萨布兰卡,闭着眼睛蹙着眉,身子随着节奏晃啊晃的,我当时就自作多情地默认是吹给我听的了。之后想起来,我怀念的也并不是学长那个人,而是一个男孩在午后披着一身金色阳光吹萨克斯这样一个画面而已。

我对古装剧一直是有个比较清晰的优劣、门类的区分的,唯独《陈情令》我无法按部就班地评价它,因为就这部剧而言我私心太多,包括演员,原著,甚至是配音等等,往后追溯下去几乎没有尽头,在这部剧上我完全是前所未有的爱屋及乌,是非同寻常,是只能搁置在那里,无法跟旁人肢解细说的一个特别的存在。
用金庸先生一句话做个不恰当的比喻:“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不喜欢。”

有的故事再好,讲完了在我这就结束了,也不会再看第二遍。我从头到尾只是个看客,曲罢,人散。但有些角色,有些语境,却在我心里住下了,令人长长久久地挂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