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8岁,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后在湘西山区支教”
陈文水
陈文水,河北顺平县大悲乡大岭后村岭后小学校长,截至2021年,他已从事教育事业30年。
陈家三代从教,到了陈文水这一代,前后已有11人投奔教师队伍。因此,陈文水偶尔也会想,自己仿佛天生便扛着“责任”。

陈文水与父亲、儿子
陈文水常说“我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而他自己,却一次次放弃了离开的机会。
1998年,还在岭后村做代课老师的陈文水,第一次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那时候他在县城进修,临近毕业时,他得到了一个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相比他从前所在的学校,新工作单位给予的待遇和机遇都高出一大截。
姐姐劝陈文水一定要留下,他想了想,却背起行囊转身回了家——城里的孩子需要老师,家乡农村的孩子更需要。
在家乡工作的那些年,陈文水凭借优秀的业务能力颇受校领导认可,后来还成为了乡里总校的副校长。
2014年,岭后小学因种种原因已举步维艰,领导想让陈文水回去想想办法,虽有顾虑,但他还是接受了调派。
这一年,陈文水已经41岁了。

岭后小学里的学生们
在不惑之年回到最初奋战的地方,陈文水百感交集。
从前的琅琅读书声和孩子们跳跃奔跑的身影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几组破旧的桌椅和连黑板都没有的空教室。
岭后小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外面的物资进不来,老师来了也不愿留下。长此以往,学校已形同虚设。
为了“救活”学校,他和村里聊完,又跑到县里谈,好不容易取得了支持,他又挨家挨户地敲老乡的门,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

岭后小学学生
岭后小学重新开学了,陈文水又开始为别的事情发愁。
为了能让学生喝到干净的饮用水,陈文水打算在学校打一口井。北京有位好心人有意提供帮助,但对岭后小学的真实情况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