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天才妈妈—形之所向”非遗时尚实验室于上海正式启动
“约会天才妈妈——形之所向”非遗时尚实验室艺术主题活动由“银色试镜”和“行纹”两个单元组成,邀请了毕蓉蓉、分号C、何为、刘佳玉、李雨山与周俊、沈琪、徐子薇 、于惋宁、杨盈盈,九位(组)艺术家和设计师共同参与。其中,多位艺术家和设计师以非遗为灵感进行创作,从多个维度展现中国非遗文化之美,引领观众以全新视角走进非遗文化,进阶思考和探索非遗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活动空间由協作派对担纲设计,并在室外空间以构筑物形态回应主题。活动现场还特别邀请到“天才妈妈”公益项目的非遗手艺人们以手工工作坊的形式,为观众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非遗手工艺传承与蝶变过程。
此次主题项目的“银色试镜”单元采用反射感与坚韧属性并重的银色材质将空间完全包裹,营造出兼具未来性和时尚感的体验空间。艺术家与设计师从各自视角出发,以日常生活、民间艺术,以及自然生态中的体验与反思为起点,通过不同媒介材料、视觉隐喻,共同探讨女性视角中的文化建构。于惋宁的“可口YUM”装置系列作品将厨房与厨具的功能性剥离,并变作日常却陌生的饰品,充满超现实感;李雨山与周俊的作品《O 80cm》从女书文字出发,呈现语言文化在时间流淌和历史辗转中被传承的印记,以经由放大、重构,仿若图腾般的文字寓意彼时社会中女性的思绪和力量;在徐子薇“我的身体,略微大于整个宇宙”系列作品中,去身份化的人物形象经艺术家重塑,通过光与镜面的配合呈现,将身体作为探索本源的媒介;分号C的《交流》通过声音影像装置展现了记录女性生活难以言说印记的女书;刘佳玉的《造形》使用来自adidas by Stella McCartney的回收衣物面料,融合环保树脂,意在强调可持续的“再利用”在社会发展中的可能性,引导观众透过表象感知事物本质,希望唤起更多人对可持续“再利用”的认同。
图:“约会天才妈妈——形之所向”非遗时尚实验室“银色试镜”单元现场
图:于惋宁,“可口YUM”系列《直线坠落的珠串》,2021,不锈钢
图:李雨山与周俊,《O 80cm》,2021,亚麻布、油漆、油墨,80 cm(直径),3件
图:徐子薇,《我的身体,略微大于整个宇宙》系列1,2016,综合材料(镜子、玻璃、亚克力、LED),100 x 100 cm
图:分号C,《交流》,2021,声音影像装置,150 x 250 cm
图:刘佳玉,《造形》,2021,新媒体装置艺术,尺寸可变
在“行纹”单元中,艺术家以街头、建筑、织物的肌理纹样为媒介,将饱含记忆与情愫的私人面料回收再创作,用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模拟物质元素的生长,也将“非遗”民间图腾作为灵感来源,在室内、室外两个场域呈现不同形态的视觉演绎。何为的《神秘的觉醒》以东乡刺绣、花绣、蜡染、扎染四种非遗民间图腾与手工艺技法为灵感,借助当代新媒体艺术语言,展现非遗手工艺作为一种民族的神秘力量,穿越时空壁垒的觉醒;杨盈盈的《衣息》局部巧妙地使用了广东独具特色的非遗技艺“钉金绣裙褂”的碎片,以一件巨形衣服承载了个体记忆与文化相传的连接;沈琪的《向生》尝试将数字生物从具体事物中脱离,以另一个视角,转化为她所理解的生命形态而存在;毕蓉蓉在“再编码--纹样”系列作品中,通过行走、采集、创作重新解读再现她所收集的不同纹样,这个过程也是艺术家不断认知外部世界与自我的过程。協作派對的装置《水光织镜》令非遗匠人“天才妈妈”所蕴含的女性力量,在重新定义的“天空”中凝聚为传承之光,在“织镜”中再次照亮女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