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历史上的今天2015年1月9日的今天,我国“氢弹之父”于敏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该历史事件记录为2015年1月9日年间的历史文献线索
黄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刘东生,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孟超,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
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征镒,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光宪,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
谷超豪,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郑哲敏,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张存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2014年
于敏,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延伸阅读:他的名字曾经是绝密的——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
延伸阅读:他的名字曾经是绝密的——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
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于敏曾为新中国的氢弹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而在晚年,于敏仍然关注核武领域的最新动向,他与其他院士一起上书中央领导,建议开展小当量核武器的理论研究。
他已经高度近视,略有些背驼,头上华发稀疏。他便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10多年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15年过去了,许多不可以说的也可以说了。
靠古诗词安眠
78岁的于敏告诉记者,目前,他除了轻微地有一些老年人似乎非有不可的病外,身体很好。1988年,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如今还挂着个顾问的头衔。
他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7点钟起床后,洗漱完毕,先打一打太极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后吃饭。他说,他做的健身操,太极拳,都是野路子,不规范,锻炼身体活动筋骨罢了。饭毕,看一些科技资料,电视新闻。然后上网看看评论和消息。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打发了。午饭后还要睡一会儿。然后,起来看看报纸和专业的书籍。剩下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读史上了。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如今,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这些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隔三岔五地,他还会去看上一次打小就爱看的京剧。他说:年轻时最爱看《三国》,年老了最爱看《红楼》。
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多年来于敏的休息时间一天只有6个小时左右。而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6个小时的睡眠的。他一边说一边给我们背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国产土专家”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上有一个姐姐,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下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早年夭折。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在天津木斋中学念,后转学到天津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但是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这里是工学院,所以,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这使于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