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23年前的今天,1397年4月7日(农历1397年3月10日),明朝“南北榜”——“高考地域差异”事件。
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刘三吾为第一,取录宋琮等51名,是为春榜。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消息传来,朝堂上下震撼,先后有10多名监察御史上书,要求朱元璋彻查,朱元璋的侍读张信等人,也怀疑此次科举考试有鬼。朱元璋本人自然恼怒,三月初十(1397年4月7日),朱元璋正式下诏,成立了12人的“调查小组”,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
1397年发生的“南北榜”之争。其实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而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科举来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士人的政治事件。
过程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在南京召开。朱元璋任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经过两次考试之后,五十一名考生被录取,陈安阝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因为这五十一名考生都是南方人,所以称“南榜”。
当时南方的经济文化都要比北方发达,被录取的南方人多于北方人倒也不奇怪。但是这次科举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被录取,这就难以让人接受。就在发榜数天后,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徇私舞弊。更有数十名考生在街头拦住官员轿子,告状喊冤。因此南京的街头巷尾,流言纷飞,人心浮动。
侍读张信以及十余名言官将此事上奏皇帝。朱元璋听说后大为震惊,立刻成立了以张信为主的十二名饱学官员组成的“调查小组”。皇帝命令他们严格调查涉案的考官和已录取的考生,并对落第的北方考生进行复试。
当年的四月末,张信等人公布了调查报告。但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经过张信等调查:这五十一名南方考生都是凭借凭真才实学被录取的,考官没有任何舞弊行为。而北方考生的复试答卷却是问题众多,甚至有犯禁之言,都不能被录取。
报告公布后,立刻引发了北方考生强烈的反对,很多许多北方籍的官员也站出来支持同乡。这些北方人要求朱元璋重新选派官员对此案进行调查,并认为十二人的“调查组”也存在严重问题。此时有人向朱元璋报告:刘三吾﹑白信蹈买通了调查组的主管张信等人,故意将有问题的北方考卷报告皇帝。
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称刘三吾、白信等人为“胡蓝余党”,认为他们是“反贼”。包括十二人调查组在内的所有涉案官员,都被判处有罪。刘三吾被发配西北,张信等官员被凌迟处死。考上第一名的陈安阝被车裂,中举的南方考生全部被罢黜。只有调查组的戴彝、尹昌隆在复核北方试卷的时候,认为北方考生也有可以录取之人而被免于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