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记者联系该知情人士时,被告知“实验仍然在进行中”。不过现在两个月已经过去,该实验室的验证结果并未公布。而在昨天公布的13个课题组的实名声明名单中,记者发现了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所神经所的杨辉课题组也赫然在列。杨辉发表声明称:“我们针对小鼠胚胎的GFP基因、Tyr基因分别设计了四个gDNA(在三家公司都试过合成了),NgAgo用了三种不同版本(密码子优化或者NLS在N端、C端),操作几百个胚胎,生了三百多只小鼠,都没有检测到敲除。之后我们又在细胞水平针对猴的Tyr基因、293的GFP基因、N2A的Tyr基因进行操作,也没有检测到任何基因编辑。最后我们完全按照韩春雨文章中fig4的DYRKIA基因进行操作,也完全没有效果。”
对此,记者再次联系上述知情人士,他对记者表示:“我昨天就知道他们会发表联名声明了。我们的实验仍在继续,请多给我们一些时间。”
此前有媒体报道,上两周在哥本哈根举办的CRISPR基因编辑大会上,来自美国、丹麦、德国顶尖的基因编辑领域实验室参会,但是几乎无人提及韩春雨的诺奖级的NgAgo技术,这或许意味着该技术的重复工作已经遇冷。
在相关调查结果尚未出炉的背景下,韩春雨及河北科技大学已经荣誉加身。在论文发表后,韩春雨本人相继收获了河北省科协副主席、“美丽河北·最美教师”等称号,并在近期正式成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候选人之一,而且河北科技大学还推荐韩春雨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候选人。与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经批准韩春雨作为项目负责人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及应用探究》项目100万元的研究经费,项目起止年月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是第三方调查由谁来完成。事实上,学术期刊一般没有权力、能力,也没兴趣对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查,除非论文遭到同行的高度质疑。比如,有的杂志会委托第三方进行重复,而更多的则是让科研机构自己来处理。
真正有责任和权力对成果开展调查的,是作者所在的单位,以及为课题提供经费的资助者。一般情况下,作者所在科研机构或资助者会指定领域内公信度高的几个课题组,对实验进行重复。在此过程中,受质疑课题组应配合指导完成实验,如果不配合,就必须接受调查。如果指定课题组重复出实验,则同行认可该成果,继续向前推进;如果无法重复,至少从科学上给同行一个明确信号,避免大家无谓的投入。至于其中原因,可以留给机构和资助者去仔细调查,并妥善处理。
韩春雨发撤稿声明
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官网上,还清楚列出了韩春雨论文的前后发表和撤回的坎坷记录。历史今天记者看到,该论文最初于2015年6月3日投稿后被《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收到,2016年3月21日接受,而后在2016年5月2日发表,2016年11月28日又进行过更正,最终于2017年8月2日(北京时间8月3日)撤回。
2017年8月3日,韩春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