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历史上的今天1510年9月13日的今天,明朝宦官刘瑾谋反事发,该历史事件记录为1510年9月13日年间的历史文献线索
在510年前的今天,1510年9月13日(农历1510年8月11日),明朝宦官刘瑾谋反事发。
明正德年间宦官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
明朝的宦官以专权而著名,最贪婪专权的是号称“立皇帝”的刘瑾,他当权共五年,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千刀万剐的下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正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刘瑾原姓谈,因靠一个姓刘的宦官的引见得以入宫,此后便改姓刘了。
刘瑾在明孝宗在位时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对这个难得的机会很知道珍惜,因为他知道太子就是将来天下的老大,于是,便使出浑身解数笼络当时只有十多岁的太子。
在公元前1505年,即弘治十八年,明孝宗因病去世,太子朱厚照顺利即位,这就是明武宗。正像刘瑾想得那样,他时来运转了,他和马永成、高凤等七名太监得到了新皇帝的宠爱,被称为“八虎”,刘瑾则是“八虎”之王。在刘瑾的领导下,这些宦官想方设法地鼓动武宗游玩享乐,他们则专横跋扈,背着皇帝干坏事。刘瑾最受武宗的信任,在内宫任职,而且掌管着京城的精锐守卫部队。
第二年,为国忧虑的大臣们见武宗被宦官们搞得不理朝政,便纷纷劝谏。开始武宗听不进去,直到被告知天象有变,是上天在警示他,武宗这才有所表示,并打算将刘瑾先贬到南京。
但大臣们则坚决要求杀掉这个祸根。为了让皇帝下决心除掉刘瑾,大臣们联合了当时的京城主要官员,准备第二天一起劝谏。但吏部尚书焦芳是个心底很阴暗的人,他当天晚上就跑到了刘瑾家。
刘瑾一看焦芳空着手来的,心里老大不高兴,脸当时就拉长了,冲焦芳摆摆手说:“我今天忙,有事你明天再来!”
焦芳见他这个样子转身就往外走,边走边说:“明天,我就不用来了,这里指不定是谁家了呢!”刘瑾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连忙说:“你说什么?回来!”
焦芳把大臣们明天一早的行动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瑾,刘瑾一听,大惊失色,连夜到武宗面前哭诉求情。
武宗看刘瑾哭得挺可怜的,又想到他以前对自己的忠心照顾,就说:“行了,别哭了,我知道了,明天别人说什么我都不会听的!”
第二天,大臣们上殿弹劾刘瑾,武宗就说:“挨个说,想说什么说什么!”大臣们开始还挺高兴的,以为这回刘瑾肯定完了,于是纷纷揭发刘瑾的罪行。等到大家揭发完了,就等着皇上下旨杀刘瑾呢,武宗却说:“好了,你们说的都挺累的,回去歇歇吧!”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说:这就完了?我们白说了!武宗见大家都站那儿不动,就说:“你们不走啊?那好,我先走,咱们改日见吧!”说完像没事儿似的走了。大臣们知道,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
武宗不但继续宠信刘瑾等人,还将司礼监、东厂、西厂也让他们分别掌管。同时,将另一个正直的太监送南京充军,后又在半途截杀。糊涂的武宗由于不知好歹,给明朝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司礼监在当时是很重要的内宫官署,有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八九名。在明朝,百官向皇帝上书,要先送内阁,由内阁辅臣作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叫做“票拟”,再交给皇帝批阅。皇帝用朱笔(即红笔)在奏章上批示,叫做“批红”。
有的皇帝如果不勤于政事,便让司礼监宠信的太监代笔,这就给太监的胡作非为提供了条件。另外,司礼监的太监还有一个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特权:传达皇帝旨意。有时由秉笔太监记录下皇帝说的话,然后让内阁起草,或者由太监口头传达给有关大臣。这种制度直接给宦官造成了篡改圣旨的机会。刘瑾就是司礼监的主管,这是他专横跋扈的重要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