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历史上的今天2016年10月17日的今天,“神十一”发射升空,该历史事件记录为2016年10月17日年间的历史文献线索
此次参加任务的酒泉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等系统与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和适应本次飞行任务的具体要求,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分别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为了满足本次任务的要求,调整了轨道控制策略和飞行程序。目的是为了使神舟十一号飞船能够适应本次任务的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从343公里调整到393公里这一要求。同时,优化调整货物装载的布局方案,使这次任务随行的货物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
据介绍,此次新增配置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它的目的是显著扩大了测控的覆盖率,提升了飞船姿态快速变化时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为了验证未来航天技术,满足未来空间站上对长寿命的要求,此次任务对神舟十一号飞船的交会测量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船队抵海域20余措施应对突发
隶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3艘远望号测量船,目前已抵达太平洋预定海域,进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海上测控任务最后阶段演练,等待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共派出远望5号、6号、7号3艘测量船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海上测控任务。
为确保圆满完成任务,远望号船队专门成立任务项目组,对任务的重难点问题和风险进行深入研讨,专门制定20余条对策措施。扎实开展训练和应急预案演练,尤其针对远望7号船首次参加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特点,突出抓好基础训练和岗位针对性训练,努力构建近似实战环境组织船内联调和流程演练,全面检验岗位人员参试能力水平,不断强化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气象会商、加强复杂海况环境下气象预报等举措规避风险,确保测量船安全抵达任务海域。
■焦点
飞船哪些技术进行了改进?
神舟十一号飞船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以适应飞行任务要求。
武平表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充分继承了神舟十号飞船的技术状态,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从满足本次任务要求,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验证未来航天技术三个方面,对神舟飞船进行了技术改进。
一是为满足本次任务要求,调整了轨道控制策略和飞行程序,使神舟十一号飞船能够适应本次任务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由343公里提高到393公里的要求;优化调整了货物装载布局方案,进一步提高了这次飞行任务的随行运输能力。
二是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新配备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设备,显著扩大了测控覆盖范围,提升了飞船姿态快速变化时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从而提高了航天员的安全性和飞船的可靠性。
三是为验证未来航天技术,满足未来空间站交会测量设备长寿命使用要求,对神舟十一飞船的交会测量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
■盘点
神舟飞船大家族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神舟一号飞船,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1点,神舟二号飞船由长二F火箭成功发射升空。1月16日19点,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实际使用的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22点15分,神舟三号飞船乘长二F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4月1日返回地面。神舟三号是在模拟载人状态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中国发射了第四艘无人飞船神舟四号。当时飞船在零下20多度的恶劣气候条件下顺利起飞,创造了世界超低温发射的奇迹。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9点,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点,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向太空。
◎神舟八号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升空,11月1日,神舟八号“赴约”天宫二号,并于两天后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神舟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