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群 > 老人健康

中老年补肾莫入误区 牢记6大养肾良方

常驻编辑 老人健康 2021-07-09 补肾

肾是人体中很重要的器官。肾的功能很强大,其中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能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肾虚是不分性别年龄的,如老年人肾虚,会导致发白齿落、精神委顿、腰酸背痛、小便清长等症状。所以中老年人补肾不容忽视。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老年补肾莫入误区 牢记6大养肾良方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老年补肾莫入误区 牢记6大养肾良方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从中医角度说肾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医认为,肾的最主要的功能是“藏精”,就是把人最精华的宝贝储存起来,封藏起来。那“精”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都是人体至关重要的精华,作用也十分广泛,而那成熟男人的精液也是此“精”之一。但是肾的作用可不仅于此。《内经》中就有提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治病主要是以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为主,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而肾中阴阳是人体一身阴阳之根本所在,故养生保健就要强调肾的重要作用。有人得到了良好的补肾方法,身体健康了,有人却效果甚微,越补越虚,严重的甚至引起疾病。同样是肾虚,方法和效果却又为何大不同?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误区一:补肾不对症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医有讲到:肾虚分阴、阳,治病讲究对症下药,不同类型的肾虚必须使用不同的配方治疗。肾阳虚的表现为: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小便频数、畏寒肢冷、面色惨白,其中女人更易畏寒肢冷。而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如果不对症下药,不仅病情得不到缓解,还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误区二:补肾、壮阳分不清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医补肾的范围非常广泛。肾是一个系统,几乎涵盖了西医学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诸多环节,包括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等不同概念。肾不仅能起到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同时为机体提供“元气”。肾虚症状中,生殖功能衰退只是其中一种症状。补肾不仅仅用来解决生殖功能衰退,更是为了身体的其他症状得到改善和康复。而壮阳就是是生殖系统功能。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误区三:女人不需要补肾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前面小编就有提到,补肾是不分性别年龄的。专家说:女性肾阳虚者更需要补肾。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在肾阳虚患者中,女性相比男性更多,这是因为女性体质更弱,更易出现夜尿频多,特别是畏寒肢冷,手脚冰凉。调补肾阳虚能提高女性体质,全面改善、恢复女性肾虚症状。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以下就为您介绍几个“不花钱的养肾良方”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1.护好自己的双脚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足部保暖在补肾中尤其重要。从中医经络学来说,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平时要特别注意足部的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2.饮水养肾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水乃生命之源。水液不足,身体中的毒素无法随着尿液排出,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3.有尿不要忍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4.饮食保肾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其实养肾的方法有很多,平时吃的食物中就有很多有益于肾的,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5.睡眠养肾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充足的睡眠对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都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要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6.避免劳累,节房事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而对于中老年人应该更要劳作有度,房事有节。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aM1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 试试这些补肾食物
  • 比喝酒还伤肾的四个坏习惯 补肾壮阳小妙招推荐
  • 食疗补肾平时应多吃的食物 走出补肾误区健康补肾
  • 能够滋阴补肾的食物有哪些
  • 冬季吃这些食物能补肾
  • 蜂蜜怎么喝护肝又补肾
  • 药食补肾 补肾的中成药有哪些
  • 枸杞子泡水能补肾壮阳吗
  • 夏天吃什么可以补肾呢?
  • 春季养肾补肾多吃黑色食物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