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好的爱,应该是“爱而不溺,严而有格”。
很多人,在管教儿女时,很有原则,并且坚决杜绝败家子的出现。摇身一变,成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后,对于孙辈的教育,就把持不住了。
其实,育儿的方法,同样适合教育孙辈,并且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被祖辈溺爱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还会引发大人之间的矛盾。
建议老人们,帮忙带孙子、外孙时,要守住以下三条底线,真正“帮到点子上”。

01
第一条底线:一日三餐中,注意节俭,别有求必应。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老人觉得亏待了儿女,于是把更多的爱给孙辈,希望能够弥补。老人不知道,儿女的童年过得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时代不够富有,不是不爱,只是无奈。
作为70后的我,深有感触。小时候家在农村,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要去借粮食。一个月才能吃一顿肉。鸡蛋要留着,等有客人来的时候,才能下锅。
当经济条件变好之后,一些老年人就带着“亏欠”的想法去带孙子、外孙,就出现了“有求必应”的问题。
有一次,我从广州回来,在高铁上,邻座的爷爷帮孙子买了蛋糕。孙子把蛋糕放在嘴里,尝了一下,就吐掉了。蛋糕上有芝麻,孙子不喜欢。
爷爷赶紧把蛋糕放在一边,找到乘务员,买了另一种蛋糕。
下高铁时,蛋糕随意丢在座位上,令人心疼。
明代皇帝朱元璋常常对子孙说:“居高位者勿骄,处佚乐者勿侈。骄者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
很多家庭的奢靡之风,都是从“一日三餐”开始的。一顿饭,一块蛋糕,花钱不多,但是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大数字,更要看清楚的是,吃喝的事情,伴随终生。
孙辈要什么,老人就买什么;因为口味不好,随意更换,百般挑剔,这样的行为,一定要杜绝。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孙辈就是第三代,关于节俭的教育,可见有多重要,别不把古训当一回事。

02
第二条底线:发展爱好时,严格约束,别低级趣味。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似乎这样的规律,在很多家庭都管用。
老人舍不得打骂孩子,或者担心打骂了孩子,会引起儿女的愤怒。
有的孩子,动不动就说:“我要告诉爸爸去,我要告诉妈妈。”
老人以为,一旦儿女知道自己“苛刻”了孩子,就会引发婆媳矛盾,会导致儿女不放心。因此,宁愿对自己苛刻一些,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
老人对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内心的“爱”在涌动,因此孩子犯错了,不仅不责罚,还会包庇。
低级趣味的爱好,不能阻止,其后果不堪设想。
有一段时间,“熊孩子高空抛物被假扮伤者吓哭”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在福建宁德,一男孩经常高空抛物,家人劝说几次,都没有效果。妈妈请人扮演受伤者,上门追问:“谁丢的玩具。”
家人异口同声:“男孩丢的。”
受伤者拉着孩子,要去找警察。孩子腿都吓软了,表示以后不再朝窗外丢东西了。
假如此刻,爷爷奶奶站出来护短,揭穿真相,后果不堪设想。
现实告诉我们,孩子因为无聊,缺乏对社会危害的认知,因此“无知者无畏”,爱好层出不穷,甚至变成社会的祸害。
在农村,孩子爬树、私自下河游泳、损坏邻居家的西瓜、挖墙洞;在城里,采花草、摇动小树、在车辆上刻画图案......如果家里有人包庇孩子,孩子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做对了。
总有一些老人,看到孩子与人打架,丢出一句:“打赢了就好,这才是我的孙子。”其内心的阴暗,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