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说“辛苦了”,怎么回才显情商高#
我们的家长都很懒,却容易自我感动。
你让他们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以身作则带娃,回家不看手机,每天陪娃读书半个小时,晚上带娃打球,早上带娃跑步。
家长们做不到。
你让他们花点钱把娃扔某个培训机构去,转身就去打麻将了,他们非常乐意,并且还会自我感动。

我好用心带娃了,我好努力了,每天下班就要送娃去这里那里培训,暑假还要给娃报夏令营,忙不停。
用人云亦云的培训、夏令营来掩饰自己的懒惰,不肯动脑筋思考,不愿意花时间陪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他们成长的方式,教育的方式,教育的方法,孩子接受的程度和方式,都应该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教育手段,同样的知识传授方式,在这个孩子身上适用,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
所以才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
怎样才是不懒惰的家长呢?你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他的性格脾气,他更容易接受抽象类的解释还是图形化的表达。
他的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强,还是感性的共情能力更强。
他的平衡能力更强,还是手脚眼脑协调能力更强。
他的空间立体抽象能力更强,还是他的艺术想象发散能力更强。
这些,才是因材施教,哪怕你要给他报培训班,你也要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他更适合学舞蹈,因为他平衡能力强,他更适合学演讲,因为他共情能力强。
而不是每个人都去学奥数,每个人都去学篮球。
这样,才是有目的地学习,事半功倍的学习,让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属性特长上,在教育的引导下,扬长避短,与众不同。
而不是家长花了很多钱,孩子也很辛苦很努力,但是,没啥卵用,仍然在课程上普普通通,甚至连普普通通都要费尽全力。
然后,家长还很自我感动。
前几天在抖音看一个视频,讲普通家庭的孩子,不是特别突出的天赋,没必要学钢琴,学了以后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上。
这是对的。

你一个普通家庭,活到现在3-40岁了,生活中有啥场景能碰到过钢琴的?一辈子看到过几次钢琴?
有地方给你用吗?以后生活中根本没有任何使用得上的机会,你学了几年,几十年不用,还记得吗?还能用吗?
不要想着逆袭嫁入豪门了,不可能的。99%的人生活,普通而平凡,没有任何奇迹。
更不要想着,学钢琴能陶冶情操,锻炼艺术修养,让自己的孩子看起来比别人更有气质了。
很多家长被培训机构忽悠成功就是这一句话:哪怕没学成,陶冶下艺术情操,锻炼好的艺术修养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