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经口传染。好发于夏秋季。
症状: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需就医进行抗生素治疗,愈后较好。
预防:加强饮食卫生的管控,防止“病从口入”;教育幼儿注意如厕卫生,同时教师也应做好手部与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
10、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简称乙脑。经蚊虫传播。本病主要侵犯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
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起病急,发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其后伴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等。

11、流行性脊髓膜炎
症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数小时突起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有瘀斑,多为星状出血点和皮疹瘀点指压不退色,发病24小时出现脑膜炎症状,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等。
预防:室内勤开窗通风;高发季节避免密集场所;注射免疫制剂。
12、寄生虫病
蛔虫病——由似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最常见寄生虫病。
蛲虫病——蛲虫寄生所致的常见肠道寄生虫病。 症状:一般以夜间肛门及阴部奇痒为临床特征,患儿肛门附近肉眼可见蛲虫卵。
寄生虫病的预防
(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内衣裤;
(2)不生食肉类,蔬果彻底洗净后食用;
(3)不穿开裆裤,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