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很糟糕的情况,就是漠视孩子的哭闹,认为他哭累了,闹够了,就不会再哭再闹了,事情也就解决了。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实验中,妈妈与孩子互动时,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回应。但当妈妈面无表情时,孩子已经察觉到不对劲,开始变得烦躁不安,试图通过尖叫引起妈妈注意,由于没有的得到正常反馈,最后,孩子开始崩溃哭泣。
当妈妈伸出手去拥抱孩子的时候,这个暴躁的孩子立马安静下来,也终于开心了起来。
长期被冷漠对待的孩子有可能养成两种极端,一种是过早懂事,形成讨好型人格,失去自我;一种是很暴躁,不会控制情绪,容易歇斯底里。无论哪一种,都让人心疼。
在应该打打闹闹、哭哭笑笑的年纪,他们却失去孩子本该有的脾气和任性,看着大人的脸色,深怕一个不小心,就招来父母的不满,每天战战兢兢。
有心理研究指出:童年里过度的消沉、没有光彩的人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概率更大。
父母一时疏忽,对儿女进行打骂,很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阴影。

4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如何处理
哈佛大学讲师、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经提出:
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Emotional Agility (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面对忽然而来的小脾气,做家长的如何正确引导和对待,尤为重要。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孩子发脾气,的确是不好的行为,但这可以教,可呵斥多了,就只剩下距离和心理阴影了。为人父母,别总想着“改造”孩子,而应该学会“雕琢”。
早在几百年前,王阳明就说过:“情绪不好,是智慧不够。”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毕竟他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有限,但身为父母,我们有责任,用“一稳、二听、三静、四不教、五要狠”的方式,让他们拥有控制情绪的“智慧”。
- “稳”是指父母要稳
佛家之言:怒者,心之奴。想要孩子不发脾气,首先父母要稳住做好表率,无论是平常生活中,还是面对他人对自己发脾气的局面,都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 “听”是指父母要仔细倾听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父母应该学会仔细倾听,弄明白根本原因。更近一步靠近孩子。
- “静”是指等孩子静下来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让人恢复理智。
孩子发脾气时,你跟他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先让他把脾气发完,等情绪过去了,再给他一段安静自我修复的时间自我反省。
- “不教”是指父母别急着说教
试想一下,你刚刚冷静下来,就有一个人就在你身边不停地讲道理,你会觉得舒服吗?
不会!你会认为他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你!他说的话你很难听进去。
想要和孩子沟通,要先制造你和他的共同点,你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