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到6岁-
还是会出现睡眠问题,过度黏人、焦虑、遗弃恐惧、寻求肢体接触。建议父母和孩子有肢体接触,保持生活习惯和规律。尽量和不同住的家长有更频繁的联系,这样会对于更长的分离感到适应。
-6到10岁-
这个阶段他们正在发展同伴关系,并且开始道德发展。他们容易对父母的分离感到自责,对父母的重组抱有幻想,也会有遗弃恐惧,渴望和不同住的家长有更多的接触,他们会明显的表达悲伤和愤怒,会有被抛弃和被拒绝的感觉,有可能会影响他的同伴关系。
建议家长鼓励孩子表达感受,学习如何应对感受。让孩子理解他们对于父母的分离是没有责任的,允许、鼓励他们爱父母双方,增加除了父母问题外的娱乐活动,比如说课外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和朋友建立联系,也希望他能尽可能和父母双方都花时间相处。
-11到14岁-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有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同伴中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对父母分离可能会有愤怒,会有自责,那么也有可能会支持父亲或者母亲,责怪他们认为所谓有错的一方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其实会有一些强烈的愤怒,这个是告诉你,他可能会对离婚有不好的反应。有些孩子会有一些肢体症状,比如说过度的焦虑产生的小动作或者抽动等等。也有可能会躲避思考父母分离的一种过激反应,有点比如说像过度在意同伴关系,然后就像和父母划清界限这样。也有一些孩子会对分父母分离有一种羞耻感,觉得自己和同伴不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我永远都和别人不一样了。
建议是鼓励孩子表达感受,学习如何应对,感受理解对父母分离没有责任,鼓励他们爱双方父母,使得它们有一定的空间和隐私,有属于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尽可能和父母双方花时间单独相处。
-15到18岁-
这个时候孩子是在建立自我身份的认同,比较完善的形成自己的性格,理解自己和社会环境和规则的关系等等,他们可能会对父母的分离感到羞耻感,对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的去理想化,因为这些孩子年龄会大一些,他们会更明白父母为什么会离婚,所以有的时候在知道了之后会产生更多的这种情绪和想法,使得觉得我的父母好像也不过如此,对父母的形象会有一个坍塌的过程。有可能把同伴的需求放在家庭需求之上。
很多青少年还会感觉:我的父母婚姻不成功,我觉得我的婚姻也不可能幸福,或者对亲密关系会有这种不信任或者没有希望的这种感受。他们体现出的一些就是行为上的问题或者情感上的问题,包括回避家庭活动,比如说不愿意和家人从事活动,注意力不集中,从事比较高危的活动,比如说尝试吸毒,或和别人发生性关系。
对父母的一些建议包括持续平衡自由和责任。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可以有一些自由的,但是要在能够负责的前提下去做,允许孩子对探视安排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要让孩子自己承担抚养权和探视安排的责任。父母的直接沟通,对孩子表达的情感最好能够更多的敏感,但是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责任,毕竟他们还是属于我们说法律上的未成年人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