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教育,每个家庭的观念和方法各有不同,有的人给予“无条件的爱”,舍不得打舍不得罚;有的人遵从“不打不明规矩”的教育认知,对孩子实施“惩戒或者惩罚”。
当孩子犯错误时,您作为家长会如何教育呢?
有个家长把自己如何教育孩子“犯错行为”的方法发到了网上。
这个孩子7岁了,在放暑假时,撒欢疯玩,把她妈妈制定的很多规矩置之脑后。由此,这个妈妈将其犯错的行为都指了出来。
在墙上小黑板上写了孩子近期的四大错误行为:1.零食藏被子下;2.房间脏乱;3.随意撕作业本;4.一心多用。
并且因这些行为,对女儿实施惩戒,让她站在墙边自己反思。
美国著名心理学者丹尼尔·西格尔在《去情绪化管教》中指出,管教孩子的目的有二:让孩子听话;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让她站在墙边的惩罚教育,不仅是让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控制将来有可能会延伸出的错误行为。
假设孩子每次有情绪,都会出现随意撕作业本的行为,这种行为会不会延伸出孩子因为情绪而导致过激的行为。
惩罚是教育方法当中的一种,在教育的同时,让其改正才是惩戒的教育价值。
为何让孩子从小就有明辨对错的观念,因为要减小错误的行为背后,是减小对自身的影响,降低对其他人的伤害。
曾在网上的报道中,郑州一个13岁的男孩从16层扔下两个灭火器,险些砸到别人。

在问及他扔灭火器的原由时,他竟然说自己扔灭火器就是想看看扔下去会如何。
13岁的孩子,本应该是有自己思考的能力,但是他却做出了险些伤害别人的事,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可能是孩子的规则意识不强,或许是家长对其教育上有疏忽之处。
在《圆桌派》的节目中,李玫瑾教授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

让孩子有敬和畏,敬来自于怕,得先怕,他才会敬;他不怕,就不会敬。孩子该打就要打的观点是强调要让孩子清楚有些规矩不能违背,在行为上需要更为谨慎。

“
捷克教育教夸美纽斯说: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这种错误就要惩罚,这是在保护他们。
”
说到惩罚教育,不仅在家庭中如此,学校也应适当实施。
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教育惩戒。
有很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说的最多的话题是如何丈量这把“惩戒”的尺度。

好的教育应该“惩之有理,惩戒有度,奖惩适度”,在惩戒孩子之后,当孩子不再犯错,可以适度地予以奖励,物质奖励和语言奖励都可以让孩子得以行为上的改变。

在网上的报道中,有个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被称为“狼爸”。原因是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设定的分值有差别,就会对孩子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