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乐观开朗,聪明阳光,是个遇事不怕挫折、不怕磨难的人。
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好像天生悲观,有的孩子却可以乐观的面对困难呢?
一部分原因是来自生理层面的,悲观的父母可能会将悲观的基因遗传给孩子。这是天生的,无法改变。
但更重要的一部分来源于社会环境。
如果孩子身边经常接触并对其有影响力的人(父母长辈、老师、亲密朋友)是悲观的,那孩子多半也是悲观。
当孩子看到这些人使用悲观的思维模式去面对困难的时候,潜移默化下,孩子也会学会悲观的思维方式。
另一个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历了重大事件,导致孩子悲观的看待这个世界。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呢?
勿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所以对孩子教育的时候就会比较严格,以为这样对孩子才是好的,其实不是这样的。
作为父母,当然不能对孩子放任不管,但是也不能教育过严。
有时候,家长会面对自己并不擅长的内容,比如某项运动、绘画、数学等。
这个时候,不要急于否定自己,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对事情做出否定的论调,时间长了,容易让孩子产生畏难心理。
想让孩子积极面对挑战,勇于克服挫折。家长首先要先改变自己,让孩子知道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技能。这样孩子在未来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会坚定自我的信念。
要知道孩子的心理是天真烂漫的,如果孩子长期处在这样严格的环境中,那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要适当给孩子放权,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孩子才能渐渐的乐观开朗。
一个有爱好的人总比一个没有爱好的生活得更开心,孩子也是如此的。
在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爱好,不仅仅是要培养孩子一个爱好,而是培养多个爱好。
家长要知道,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快就消失的,如果孩子只有一种爱好的时候,往往当他们度过了好奇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低落。
比如说,孩子很喜欢晚上看动漫,但是突然有一天晚上,动漫不播了,那么孩子就会不开心。
但是当孩子还有其他爱好时,他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面,而不会持续保持这种不开心的状态。
父母应让孩子多和小伙伴接触,在愉快的活动中建立友谊,如小伙伴们一起在玩耍中互相熟识,这对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大小、自我表现能力强弱有很大关系。
在建立了朋友关系后,就具备了朋友的共同目标,从而也为结成快乐的小伙伴和愉快的集体创造了条件。
适应性差和有逃避性的孩子,要先让孩子接触较安全的陌生环境和态度友善的陌生人,以后逐步接触较复杂的环境和各种态度的人,接触的时间和次数也应逐步增加。
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可以让孩子单独接触新的环境,让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融洽相处,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不断鼓励孩子坚持下去,时间一长,就会逐渐培养出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