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善于联系,在分析题目的基础上,将题目所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都联系起来,挖掘出若干个潜在条件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题时要先易后难,增强自信心,要先做基本题,即填空题、判断题,再做中档题,最后做综合题;或者先做自己擅长的题,最后再集中精力去做难题。要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思想静不下来,心神不定,不知从哪个题目做起,误了时间;二是在某一题上花过多的时间,影响做其他题目。要做到会多少答多少,即使是没有把握也要敢于写。
最后认真检查,要检查试卷要求、检查答题思路、检查解题步骤、检查答题结果,千万不要提前交卷。
2.拿到试卷脑子空白是怎么回事?
有的考生习惯于考前开夜车,搞得很疲劳。人越疲劳,记忆能力越差,发生暂时遗忘的可能性越大。而且,人在疲劳状态下,容易出现种种引起大脑迟钝的生理反应。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试题的答案,由于紧张,一时想不起来,可事后不加思索,正确答案也会“油然而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舌尖现象”。遇到“舌尖现象”,最好是把回忆搁置起来,去解其他问题,等抑制过去后,需要的知识、经验往往会自然出现。考试时,一时想不起某道试题的答案,可以暂停回忆,转移一下注意力,先解决其他题目,过一定的时间后,所需要的答案也许就回忆起来了。
如果拿到试卷时,大脑紧张得一片空白,可通过心理暗示来有效地抑制紧张情绪。暗示语要具体、简短和肯定,如:“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天。”“我今天精神很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一定会考出好成绩。面对这些问题不需要紧张。”“我觉得我有能力去解答这些问题。”“虽然题目难了一点,但我准备很充足,难不倒我。”通过这样的听觉渠道、言语渠道,反馈给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强化的兴奋中心,能有效地抑制你的紧张情绪。
3.发现题目做错了怎么办?
发现题目做错了,首先不能慌张。不妨先放下笔,用30秒至1分钟的时间,让自己的心绪稍事平静。然后认真查找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一般而言,考试时会出现四类错误:
(1)全盘皆错
(2)局部错误
(3)过程出错
(4)结果错了
全盘皆错,往往是看错了题目,特别是混淆了题干上诸如肯定与否定、程度的强与弱、范围的大与小等关键词。也可能是对题目所设置的情境理解错了,以致用错了公式和定理。题干的关键词看错,这种错误比较容易出现在解答似曾相识的熟题时,并发生在平时学得好的同学身上。打眼一看,做过的,很简单,其实不然,审清题目极为重要。局部错误在解答文科的主观题时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如分论点不能受中心论点统率,将相似的题目的要点杂糅进答案等。过程出错,如理科题目的计算、推导证明的过程出错,文科主观题阐述时中途易辙,列举的材料游离中心等。结果错了,主要是计算错误和归纳出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