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惧护良心。所谓良惧,就是敬畏意识。所谓“敬畏”,就是既敬重又畏惧。对于“敬畏”,东西方的许多贤哲都有深刻的论述。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特别强调“君子之心”应“常存敬畏”。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有两样东西最值得人类敬畏,那就是“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德国现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敬畏的是“世界本身”:“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如何树立敬畏意识?关键是要改造文化。文化不能过于世俗,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当然,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度,神圣过度和世俗过度,都是问题,都是不好的,关键是要追求世俗与神圣的一种平衡或均衡。
以良行固良心。所谓良行,就是具体的善的行动,或是良心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良心是产生良行的内在基础;另一方面,良行也会进一步巩固已有的良心。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养成做好事的习惯,良心之树也就自然得到生长壮大,这里行为主要从外在的层面为良心的生长提供养料。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就认为,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应重在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如何促进良行?需要从日常习俗改造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造习俗,需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另外,改造习俗,也是一个全民行动。群众是基础,官员是关键。不仅官员要带头,群众也要自觉。一方面,群众是产生官员的基础。群众不自觉,从群众中选出的官员也就没有了自觉的基础。另一方面,群众不自觉,官员的努力也就得不到好的效果。当然,群众自觉,官员不自觉,也是大问题。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员的带头作用也是关键。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