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宝玩日记”:专注分享玩具育儿方法,在玩乐中启蒙、培养婴幼儿社交能力,缓解父母育儿焦虑。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际关系交往是孩子从自我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以往,通过“学区房”、“入读重点学校”、“报读兴趣班”等途径,家长能在社交环境方面给孩子提供帮助,间接让孩子建立父母们所认为的“优质朋友圈”。
“双减”政策后,学区房的价值大打折扣,课外素质培训也将走进校园,未来孩子身边围绕的是来自不同家庭成长背景的同学,大家会有不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兴趣特长及处事方式。
当环境无法选择,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自主建立良好的社交圈?
2岁开始,
帮孩子奠定交友观底色
90%的家长可能没想到,从孩子2岁开始,我们就要帮孩子塑造“种子社交圈”,奠定交友观的底色。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和大人、小朋友一起角色扮演,并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说话及行为方式。
家长可以寻找三观、教育观基本一致的家庭,结伴一起玩。这有利于孩子在相对熟悉的人际关系中,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孩子结伴玩耍的主题和地点也要有规划调整,新鲜的事物和环境,更能挑起孩子的好奇心和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
主题可以借助玩具营造,比如室内玩不同主题的过家家、搭积木游戏,户外玩沙子、吹泡泡、滑滑梯、滑步车等等。
结伴玩耍的家庭选择,也要适时根据孩子的环境变化有所增加,逐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
怕孩子“学坏”?
教孩子建立自己的处事规则
大宝上幼儿园后,有一天突然蹦出几句没有礼貌地“粗话”。
我问她:“你这是哪儿听来的?”
大宝:“小明(化名)这样说,我就跟着说。”
我:“说这些话不礼貌,咱以后不说了。”
大宝:“为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
我:“因为我们家不允许说这种话。”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我总是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笨拙地制止大宝“学坏”。
大宝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已经能意识到: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自己的选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