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在古代称为“弈”,据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自尧舜起,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樵夫渔民、市井百姓,都对围棋十分钟爱。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围棋高手,诸葛亮也曾作《围棋歌》,写道:“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借围棋来阐述人生哲理。
南北朝时宋明帝特别为弈棋者设置了“围棋州邑”的专门官署,这是中国历史上帝王首次为棋士们设立官署;唐太宗李世民、南唐后主李煜也都醉心于围棋。
还有我们熟知的“观棋烂柯”的故事,讲一位樵夫观棋一局而百年已过的故事,从此“烂柯”成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古人如此热衷于围棋,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棋艺,还为了修身养性,升慧增智。帝王将相们更是在围棋中钻研治国之策、为官之道、行兵之法。
围棋是融艺术、易理、谋略、智慧于一体的中国文化精粹。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棋盘上的黑白世界,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
天作棋盘星作子
纵观宇宙的大局观
如果你久久凝视棋盘,会产生一种浑然一体,茫然无际的感觉。如仰视浩瀚苍天,如俯瞰寥廓大地。
中国围棋大师吴清源考证说:围棋其实是古人一种观天工具。棋盘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
围棋最讲究布局,下棋要有大局观,思路要清晰,意图要明确;人生也一样,要有长远规划,要有自己的既定目标。
在对弈时,人们常常因为离自己的棋子太近而忽略了整个棋盘上的局势。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处理很多问题时我们需要离得远一些,站得高一些,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要时刻把握事情发展的趋势。
围棋的全局观有点类似于中国山水画所讲究的“意境”,重在追求整幅作品所营造的意境,而不拘泥于细节。
一个好的棋手必须具备非常好的大局观,每下一子都是从全局出发,知道如何运用子力获得大局上的主动性。管理亦然。一定要着眼于全局,通过各方面利益的权衡交换,从而获得对全局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