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岁结婚的人群占比近半,为什么中国的婚育年龄越来越晚?
一是受教学年龄增加,基本上大学毕业22周岁左右毕业,研究生毕业25周岁,博士毕业28岁左右,大部分学生22岁以后进入社会,受教育年龄延长与当前就业导向有直接关系,不像过去可以通过接班直接进入就业,或者考工也不需要太高文凭要求直接进入就业,现在就业进入体制内或国企文凭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达到就业要求不得不延长教育,其实大部分操作岗位不需要太高的文凭要求就可以满足,教育扩招也导致人才分流不合理,就业体质和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导致教育延长的主要原因。
二是教育延长和就业困难使大学生毕业就失业,2022年大学毕业生1076万,硕士、本科、大专的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20.6%、15.3%、14.7%(这和某些学校宣称的动不动就是90%以上的签约率有很大出入,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三方协议就是虚假,只是为了完成某种指标),就不了业就不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婚姻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保障,自立都存在问题,怎么能承担起家庭和养育孩子责任了,这也是当前超30岁结婚人群占比高的一个原因,提高经济实力是解决就业问题关键,解决就业问题才能使晚结婚得到缓解。其次是婚姻观念随着随着社会发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分追求物质基础的一代年轻人把婚姻当成一个提高物质享受的手段,错过了走进婚姻的最好时机。
结婚的条件越来越高了,想完成不容易的
婚育年龄,慢慢推迟是必然的结果。
你们是否还记得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发表“中国女性堕落论”,一时间激起舆论浪潮。
他的原话是:“如果中国所有女生找男人的标准,都是这个男人会背唐诗宋词,那全中国所有的男人都会把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如果中国所有的女生说中国男人就是要他赚钱,至于他良心好不好我不管,那所有的中国男人都会变成良心不好但赚钱很多的男人。这正是中国女生现在挑选男人的标准,所以说一个国家到底好不好,我们常常说女性就是这个原因,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
这番言论,抛开对女性地位的微妙影射,但确实是说出了中国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下的现象级行为--足够的经济才能迈得进婚姻的殿堂。
这并不是可悲可叹,这是在中国百年来大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下的衍生。中国发展的重要策略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城市才是发展的命脉,所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世世代代以摆脱农村的贫苦为目标,奔向繁荣的大都市,在每代人的思想里,争名逐利才是出路。
社会发展快的前提下,婚姻对于年轻一辈来说压力更大。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半成品和成品,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我们都是以结果为导向去做选择,成品的吸引力会更大,这必然直接影响了当代人的婚姻择偶观,在女性的角度看,“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我完全可以选择条件好家境好的男生结婚,我需要的是成品,半成品我等不及,也不愿意等”,所以大龄剩女越来越多;以男性的角度看呢,“我对另一半的要求并不高,可是彩礼年年都在涨,择偶要求只上不下,我还年轻没资本没背景,怎么结婚,还不如多奋斗几年,有名有利,到时候怎么挑都行”。我不是在挑唆矛盾,而这确实是现象级行为。
大话西游中的紫霞有句话:“我的意中人是盖世英雄,终有一天他会踩着七彩祥云,来迎娶我。”解读一下,名震四方的才能叫做盖世,有房有车才能叫做七彩祥云,有彩礼才能叫做迎娶。
普通人要能达到这些条件,那将是一个漫长的至尊宝养成记。女性的青春年岁一般定义在奔三之前,试问,又有多少青春靓丽肯陪伴一个穷苦劳碌命,直到柳暗花明呢?
在利益面前,一切考究都是人性现实。这个利益,包括婚姻。
大部分男性能给予的,是一个慢满足的过程,而女性需要的,更多的是一个唾手可得的“至尊宝”。
不可调和的矛盾下,婚姻的到来必定会越来越久。
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剖析,我的只言片语,还说不尽道不明。
如果是你,你怎么看?
1、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2、客观环境的影响。教育,住房,计划生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