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斟酌后,老李来到确诊的医院想问个明白,他到底有没有得病。
医院刘主任接待了他。对老李的疑虑,他含糊其辞,只说那是采血化验的结果。
他还表示,老李的化验结果为阴性,这事儿他也是刚知道。
听到这儿,老李质问:“这么巧,我刚来问你就说刚知道,是不是我不来你也不知道,我明年来你也说刚知道。”

老李怒了,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艾滋病怎么来的,怎么好的,没人跟他解释。
如果说刚开始是误诊,那之后的4年明明有纠错的机会,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跟他说过。
最终,甘肃疾控中心的席主任解开了事实的真相。
他表示,每一个患者的血清一直保存着,重新检测老李的血清发现,依然是阳性。这也说明,问题出在采血,很可能血样运输过程中被污染了。
而之所以后来定期验血,是为了检验病情发展程度,因此只查了患者免疫功能CD4细胞值,没有查HIV抗体。
最初的两年,老李的CD4细胞值相当低,完全符合艾滋患者应有的发展规律。直到2006年,疾控中心发现他的免疫功能开始回升,达到了正常水平。由此才对他以往保存的十几份血样进行了HIV抗体检测。

真相大白后,老李五味杂陈。
四年时间里,他失去了太多,事业、金钱,孩子的学业,自己差点没命,周围人指指点点。而疾控中心2006年发现了错误,隔了一年才告诉他,让他白白多受了一年的煎熬,更是可气。
老李想起,2006年,医院刘主任曾找到他,向他推荐一种扶正驱毒丸,说是用来提高免疫力的。
所谓的驱毒丸是个三无产品,连个基本包装都没有,就装在一个白色密封小袋里。

那时的老李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听了刘主任的话,药丸连吃了一年多。
而就在他被宣布痊愈后,刘主任接受采访宣称,驱毒丸是他自己研制的,效果很好,值得发扬光大。
药丸有没有效果不知道,但明知道老李没有病,还让他吃了一年,刘主任居心实在难测。
事已至此,从前的事儿老李不愿去想了,他只想过好当下。
可要想从新开始,也不是那么容易。

因为此前老李的状态十分符合艾滋病人的症状。如今说他没病,村里人都不相信。
无奈之下,他找村支书开了一张无病证明,逢人便拿给他们看。可村里人还是跟他保持着客气的距离。
未来何去何从,老李依然迷茫。好在当地政府及时就补偿问题和他商讨。
希望他能够重新振作,重拾生活的信心。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所谓奇葩之事,不外乎超出常人认知行为。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本以为是天灾,到头来却是人祸。
如果说最初的疏忽是无意为之,那么犯错后的冷漠和欺骗更让人愤怒。
倘若错误及时纠正,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减轻许多。
医生自古至今都是令人崇敬的职业,然而从扁鹊、华佗至今天的名医都会犯错误,天下没有不失误的神医。
犯错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
希望这样的事例能够少一些发生吧!
这一案例也告诉我们,摧垮绝症患者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病魔的恐惧。
为什么许多患者在不知道自己患癌的情况下,其状态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而得知真相后,很快死亡。
原因就在于癌症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加速癌变。
统计表明,至少有40%的癌症死于心理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得了绝症,身边的亲人选择隐瞒的原因。
也希望那些处于悬崖边上的人,不要随便放弃生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过好每一天,不给自己和亲人留下太多遗憾。
一个长发披肩,穿着紧身吊带,短裙丝袜高跟鞋的美女上了公交车,她手里捧着一束鲜花,脸上洋溢着笑容,高傲地仰着头,上车后站在投币箱的位置。
司机可能着急,没等她投币,立刻关门起步。投币,司机催促她,她不屑地看了司机一眼,反唇相讥,一块钱的事,少不了你的。突然她叫了一声,对司机说,我包忘记带了,接着她自言自语地说,这可怎么办啊。司机看了她一样,没有吭声,头朝后面摆了下,示意她到后面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