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打败刘备之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
孙权为什么下令不能追击?
因为孙权的战略又发生了改变,孙权自已准备夺取荆州时,就向曹魏称臣,孙权向曹魏称臣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现在荆州已经被孙权全取,孙权也不是真心想向曹魏称臣,在解除了蜀汉的威胁后,拿下荆州后,孙权就不再把曹魏放在眼中,也没有向曹魏派遣儿子当人质,准备随时和曹魏翻脸。
虽然孙权翻脸比翻书还快,但是孙权这么做都是为了自已的利益,在准备跟曹魏翻脸的同时,孙权又向刚刚大战一场的刘备求和,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和孙权没有信任的基础,刘备暂时答应了孙权的求和,但是并没有撤去白帝城的驻军。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孙权开始要安心对付曹魏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对蜀汉用兵。
陆逊的目的只是打败刘备而不是消灭刘备,以当时的形势,陆逊也灭不掉刘备。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刘备集团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刘备为报东吴杀关羽、夺荆州之仇,尽出川中之军东征,结果在夷陵之战惨败。刘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随军的马良、傅彤、冯习、张南等人全部阵亡。
战后,东吴方面的主帅陆逊非但没有进一步进攻蜀国,反而是见好就收,这无疑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蜀国方面,在经历过关羽失荆州、夷陵惨败的连续性挫折后,昭烈皇帝刘备在永安白帝城(重庆奉节)一病不起,心力交瘁而死,而蜀国也由此成为三国之中最弱的一方。
蜀军方面大约损失了4、5万大军,这都是当年刘备从汉中之战保留下来的精锐,最致命的是文武大臣的大量阵亡也动摇了蜀国的根基。尤其是蜀国的开国元老马良等人。
在打完此战后,陆逊有一鼓作气消灭蜀国的机会,可是无论是孙权还是陆逊都不主张灭蜀,反而是见好就收。陆逊的军队还没有进攻永安白帝城,就徐徐地撤退了,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蜀国虽然在夷陵之战损失惨重,但是成都、汉中方面加起来还有近十万人的兵马。四川、重庆的地形也非常险要,不太适合东吴水军作战。如果陆逊铁了心要进攻蜀国,恐怕连重庆奉节周边的崇山峻岭都过不了。
对于陆逊而言,也不是不明白东吴的困境。东吴与蜀国的矛盾只是因为荆州之争,现在荆州已经在东吴手中,没有必要再对蜀国穷追猛打。否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获利的只能是魏国方面。
从刘备、陆逊交战以来,魏国方面迟迟没有动静。魏文帝曹丕就是在等待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打算坐收渔利。如果陆逊继续在蜀国作战,那么大本营江东就非常危险,不但不能灭蜀还有可能连老巢都给丢了。
事实证明,陆逊的选择是正确的,魏国很快就攻打吴国的边境了。魏文帝曹丕原本想趁着陆逊进攻蜀国的机会南下,可是陆逊迟迟不动手,而且只追到永安白帝城就撤退了。
魏国以孙权拒绝把长子孙登送到洛阳当人质为借口,发动了继赤壁之战、濡须口之战后的第三次南下。由于东吴方面准备充分、陆逊的主力已经及时从吴、蜀战场撤回吴、魏战场等原因,东吴再次击破魏国大军的进攻。
魏文帝因为伐吴失利的原因,心灰意冷,在两年后就去世了。此后,出于战略调整的目的,曾经斗得你死我活的蜀、吴双方再次结为盟友。魏国南下的计划没有成功,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维持到了公元263年蜀汉灭亡为止。
夷陵之战结束后,如果当时陆逊正在全力攻打蜀国,那么孙权的大本营很可能就曹丕被一锅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