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都河南和山西都有!
代表“夏”的西高地体系的核心是以河南的“洛邑”为主和以山西的“安邑”为次。(西高地体系没陕西的事,同时东平原体系位于豫东、鲁西一带)
夏早期万邦林立,夏晚期王朝气象。而二里头正是夏晚期都城,所以才被称为“最早的中国”。


陶寺考古领队的评论

西高地体系的核心是河南“洛邑”和山西“安邑”,跟西边的省份没什么关系。而西边总有民科误导宣传。

要了解夏都,要先从尧、舜、禹说起。尧都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之南约十多公里之陶寺,己发掘,无疑问。但从发掘状况看,城壕沟内死人颇多,零乱叠压,骨伤颇多,说明发生过战争,舜的继承并不象人们传说的那么和平。正因为城垣的毁坏,舜迁都至蒲坂(今山西运城市下属县级市永济市蒲州镇)。此史学家均无异议。而蒲坂近黄河,常遭水患,因而才命大禹父子治理水患。禹继承舜帝位后,将都城东迁一百多公里至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禹王城遗址,这也是夏县县名的由来),远离黄河,安邑地势较高且平坦。所以史记中禹都安邑是确切的,史学家也无异议。夏王朝建立后,屡次迁都,基本都在河南境内,离开了尧舜禹建过都的晋南地区。在河南境内到底有过几个都城,除已经发掘的二里头等遗址已确认外,真它还有待发掘考证。据此可确认,除禹在位时曾短期在山西运城市建都外,由于禹之子启杀死了禹指定的接班人益而自立为王,迁都至黄河之南,自此夏朝活动中心南移,基本在今河南境内,但二里头、济源等几处遗跡都在在距安邑二百公里之内。参考史料可查看《史记》中《五帝本纪》、《夏本纪》,物证可到已发掘遗址查看。
夏都在山西临汾运城夏县一带,河南二里头遗址只是夏商时期的部落聚居区遗址而已。
夏是华夏族之后,即黄帝部落之主要的3支(颛项、帝喾、祝融)之一。颛项是黄帝孙,为高阳氏,今河南杞县县南有高阳镇。在今河南濮阳建都,传位于其侄、黄帝曾孙帝喾。二人均葬于浚县与内黄县相临之地。
夏史自尧起。尧是帝喾幼子,尧在平阳(今山西运城临汾陶寺)建都。尧传位于舜,舜移都于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镇)。禹最先都城在何处有分歧。一说先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镇),后移阳翟(di),再正式定都禹,即今禹州市。二说先在河南上述二地,后移安色。按照禹之事迹与夏都先后分布,一说比较可信。史曰,此间,为了排除尧之儿子均对自已执政的威肋与压力,还把均封至今河南夏邑,显然此地名与夏王朝相关。
应当说,夏在山西的王朝,不十分正规,夏禹先后在阳翟(今郑州登封市郜城镇)与禹州建都后,夏代才算正式建立夏王朝。禹传位于启,建都于今河南新密。到了第三代是太康,如有“太康失国“之说,今河南太康县地名由此而来。第四代是篡位,第五代是少康,历史上有“少康中兴”之典故。
直至以后,夏代的十几代大致都在河南境内迁来迁去,直到夏桀灭国,商汤立国。包括商代的十多个王朝,也大多在河南境闪建都(仅有两个朝代在与河南相临的曲阜等地,且时间短)。
天子治水之地隐喻天水!大禹就治了个渭河,最远不会超过三门峡,最先挖开了三阳川与南河川之间的峡口!
于是三代之前舜帝在天水邽山赐大禹玄圭!赐伯益嬴姓!始有圭戎,邽县,上邽!玄圭是伏羲文化的圣器!圭加卜是卦字!
《易纬·坤灵图》载:“伏羲立九部而民易理,盖九州之始也。”
甘谷就是大禹治水之始的冀州。
甘谷摩崖“禹奠朱圉”了解一下!
孟子曰“禹生石纽!”《十道录》说:“石纽是秦州地名“。
唯一夏禹二字同框的青铜器“秦公簋”出土于天水收藏于国博!铭文有“鼏宅禹蹟、虩事蛮夏”,译为:住在大禹故土,认真谨慎管理蛮族和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