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量剩一半就充比较好,还是快没电了再充比较好?为什么?
手机是我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工具,一天一充电,甚至一天两充电、三充电都成为家常便饭了,但是您知道如何充电对手机影响最小吗?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hg/aa31f7eddcceca37.jpg)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手机电池的发展历史
手机电池是为手机提供电力的储能工具,手机电池一般用的是锂电池和镍氢电池。由电芯、保护电路和外壳三部分组成。电池容量的单位是“mAh”,中文名称是毫安时。
最开始的手机采用的是镍镉电池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hg/d54883ffc6c4bcc3.jpg)
20世纪80年代的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大哥大”电话的进化史历历在目,而这款“大哥大”就采用了圆柱形镍镉电池,因为技术成熟,被广泛使用。
1992年诺基亚推出1011手机,这款手机使用了GSM网络,而且重量降低到了476g,同时对电池提出了新要求,放弃传统的圆柱形镍镉电池,采用定制小型化的镍镉电池包。
镍镉电池由于本身的记忆特性,我们在购买这类电池的手机,需要3次完整的充放电周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前三次充电要充12小时以上”。而这类认知还被延续到了锂离子电池上。
锂离子电池的到来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hg/bdf98fe1f1b0f4e2.jpg)
19世纪70年代,英国化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采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制成首个锂电池。
1980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发现钴酸锂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982年,麻省理工大学发现锂离子具有嵌入石墨的特性,此过程是快速的,并且可逆。与此同时,采用金属锂制成的锂电池,其安全隐患备受关注,因此人们尝试利用锂离子嵌入石墨的特性制作充电电池。首个可用的锂离子石墨电极由贝尔实验室试制成功。
1983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班宁斯特·古迪纳夫 发现锰尖晶石是优良的正极材料,具有低价、稳定和优良的导电、导锂性能。其分解温度高,且氧化性远低于钴酸锂,即使出现短路、过充电,也能够避免了燃烧、爆炸的危险。
约翰·班宁斯特·古迪纳夫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人,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被业界称为“锂电之父”。
1992年,索尼发布首个商用锂离子电池,但是在当时,由于售价高昂,电池容量过低,市场看不到任何的优势,也只能在自家的产品上使用,但这仍然是一次伟大的创新。
1994年,“戴尔笔记本电脑,让你在飞机上从纽约用到洛杉矶!”这句广告语让戴尔笔记本电脑彻底火了。戴尔的笔记本产品首次采用锂离子电池,凭借锂离子电池的卖点彻底大火,之后,许多手机的厂商便将自家产品用的是锂离子电池作为产品的一大卖点。这也奠定了锂离子电池后来碾压镍氢电池,成为手机标配的基础
1996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问世,比传统的正极材料更具优越性,锂离子电池得到进一步发展。
90年代末,诺基亚推出5110手机,锂离子电池容量达到了1250mAh,最大卖点就是超长续航。
诺基亚5110的成功彻底激活了锂离子电池在手机市场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使用锂离子电池,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容量的大幅提高,成本的快速下降,锂离子电池时代彻底到来。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hg/3fe61bf6012f4503.jpg)
2007年,苹果发布iphone,正面一块大屏,一个按键,一个听筒,就是你看到的全部。如此极简的设计,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但后来这种大屏设计却仿佛成了行业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在这种设计之下,电池再次成为制约手机发展的瓶颈,因为手机的电池是无法更换的,是被焊接在手机内部的,而续航时间再次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