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徐娘半老”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萧绎深知,徐昭佩的行为是对这段政治联姻的控诉,也是对他的报复。如果他恼羞成怒,那徐昭佩就成功了。
只要萧绎足够冷静,徐昭佩就会十足痛苦。
这种日子持续僵持着,直到“徐娘虽老尚且多情”的流传,萧绎开始忍无可忍,对徐昭佩起了杀心。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孩子是维系父母关系的重要纽带”。这话放在萧绎和徐昭佩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徐昭佩给萧绎生下一儿一女,但萧绎却因为不喜欢妻子,因此“厌乌及乌”,对这两个孩子也没什么感情。
尤其是对嫡长子萧方等来说,萧绎对他的关注度还不如其他庶子,但这并不影响萧方等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萧方等继承了父亲的智慧和才情。他对于文学、史学都颇为精通,而且还懂得骑射与兵家之事,可以说是文武兼修。
萧方等如此优秀,萧绎也颇感欣慰,但他还是对这个嫡长子不抱希望。一直到“侯景之乱”时期,萧绎才对萧方等有了改观。
当时梁武帝萧衍想看看他的孙子们,于是就下令让各位儿子挑几位孙子进京拜见自己。
皇爷爷要看孙子,那自然得挑选优秀的孩子送去宫里。于是萧绎就选中了自己的嫡长子萧方等。
结果,还没等萧方等顺利进宫,就在半道上遇到了侯景之乱。
虽然萧绎不喜欢这个儿子,但作为父亲,他也不可能让儿子去送死。于是他就派人去接萧方等回来。
没想到,萧方等拒绝返回,他还转告萧绎,这场“面圣”是一场爷孙见面会,但其实也是一场“任务”,春秋时的晋国太子明知道会死都不退缩,他萧方等也不会退缩。

萧方等言语犀利,态度坚决。萧绎诧异的同时多了一分欣慰,于是萧绎就分出了一万骑兵给予萧方等率领,萧方等就带着这些兵马平叛去了。
在这场战斗中,萧方等将此前的兵法才学完美地发挥了出来,他不仅领兵有方,对于战略城池还经略得有模有样。
萧绎对儿子的表现十分开心,他当着徐昭佩的面,第一次表扬了萧方等。
萧绎对她说:“若再有一个像萧方等一样的儿子,我就无所忧虑了。”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完,徐昭佩就流着眼里转身离开了。
徐昭佩的眼泪里,包含了太多的情绪,有萧绎这么多年对她冷淡反常的难过,也有萧绎终于愿意表扬儿子的开心和心酸。
但也正是因为徐昭佩的哭泣,敏感的萧绎变得愤怒了起来。他又恨上了徐昭佩,他将徐昭佩这些年的私通行为全部写了下来,张榜公布。

在前线的萧方等知道此事后,惊恐万分。父母彻底撕破了脸皮,他这个做儿子的,也再次受到了父亲诛心般的冷眼相对。
不久后,萧衍的另外一个孙子萧誉谋图造反,萧方等主动请缨出征讨伐“堂兄”萧誉,在出发前,他已经留下遗言。
可惜的是,萧方等战败,他半路跳河自尽,以身殉国。
萧方等气节高亮,他连死都不怕,却怕父亲对他的冷淡,可以想象他一生之孤独。
萧方等一死,他作为萧绎和徐昭佩唯一的“纽带”也就断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