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苏州留园元旦几点关门
2023苏州留园元旦几点关门
苏州留园元旦17:00关门。
留园景点详情
景点平面图
景点介绍
1.绿荫
明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建筑似轩,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寒碧庄时已有。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筑”。
2.济仙亭
此亭为廊亭,盛氏时此亭无名,后因亭北青枫树边有一石形如济颠,而俗称济仙亭。
3.涵碧山房
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
4.闻木樨香轩
木樨,即岩桂。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
5.可亭
亭,《释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为 1953 年整修时应急之作)。刘氏时称“个中亭”,盛氏时称“可亭”。解放后整修,亭顶比昔时略尖一些。
6.风池
《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又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 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7.自在处
宋陆游诗“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以为名。前侧一峰名“朵云”,对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雕刻精美,为明代园林遗物。
8.远翠阁
方干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诗与景符,借以为名。其下即自在处,刘氏时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楼,盛氏时名“远翠阁”。阁实质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层,单檐歇山造。
9.五峰仙馆
“五峰”源于李白的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五峰仙馆基址为原徐氏后乐堂,经刘恕扩建改名传经堂,盛氏得园后又改名五峰仙馆,它是以石林小院为中心的一组院落,构成留园较为有名的空间巧构石林小院。揖峰轩为主体建筑,其内陈设古雅齐整,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
五峰仙馆因旧时厅内梁柱均为楠木,故俗称“楠木厅”,它用材奢华,梁柱采用楠木,中间是红木银杏纱隔屏风,可见五峰仙馆在留园中的地位非比寻常。可惜抗战时楠木殿沦为了马棚,饥饿的军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样子,后来抗战胜利后修葺园子时,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又刷上漆,于是这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厅后部一排精美的纱隔、挂落、飞罩,将厅堂分隔成南北两部分,这样的空间分布较一般的江南厅堂更加错综复杂,东西墙上分别设了一列开合非常大,但是装饰却简洁精雅的窗户。这样的做法是要把窗户外的两个小庭院的风景借鉴进来,拓展厅堂的视觉空间,保证建筑中有充分的光线,所以,走进五峰仙馆没有像以往走进其他老房子那样,感觉阴暗压抑,相反却能感觉到这个厅堂宽敞明亮,宏丽而大气。
厅南部宽敞明亮,旧时为宴饮会客之处,故布置十分讲究,家具用材均选名贵楠木及具有天然图案的瘿木,并严格按制陈设。北部稍显狭窄,专为女眷而辟,也可作为退步,供下人在此听侯。正中银杏木屏风刻古人所书《兰亭序》,屏风左右各置一楠木高几,供四季花木盆景。各式家具高低昏落,方圆相间,富于变化而又和谐。10扇纱隔的夹堂板、裙板上,精雕细刻。纱隔上半部为大幅丝绢花鸟画,薄如蝉翼,影影绰绰,给人亦真亦幻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