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但她并非两院院士,对此你怎么看?
但西方不这样认为,西方崇尚精英主义,他们不会把奖颁给一个做事的人,而是会颁给告诉你做这件事的人。
当年拉斯克奖评委给出的评奖依据是:
“一,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的?二,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青蒿素的?三,谁做了第一个临床试验?”

能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只有屠呦呦。诺奖的评判标准也类似于此,就是奖励贡献最大的那个人。
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祖国不会忘记。2016年,屠呦呦她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以及“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随后,她又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被授予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
但不管怎么说,屠呦呦为中国医学,乃至是世界医学的推动,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即便有一些荣誉,她没有获得,但这也不影响她,功在千秋。
屠呦呦不是两院院士,确实有些可惜,但也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认为青蒿素不是屠呦呦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功劳。青蒿素的发现历程,是一个很曲折坎坷的历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良方。屠呦呦是在一个很大的团队里面做事情,并不是她一个人的功绩。所以,屠呦呦也承认这一点,当时她也并没有想过要评选院士。
屠呦呦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背后离不开杨振宁的推动。杨振宁很早就慧眼识金,给当时默默无闻的屠呦呦颁发了“求是”奖,自此屠呦呦进入公众的视线。杨振宁是有资格给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人选的,他在70年代初期就希望帮中国研究胰岛素的团队申请诺贝尔奖,可惜被中国拒绝了,说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必然离不开杨振宁的大力推荐。之前传闻说饶毅也有推荐的功劳,但是已经做了辟谣。
屠呦呦成名是因为杨振宁的提携,这个时候已经是90年代,屠呦呦已经60多岁。而评选院士的条件是一般不超过65岁,否则就要走特殊程序。以屠呦呦当时的人脉和名望,显然不具备走特殊程序的资历。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在国内引发了很大的震动,特别是有些人说她一个“三无”人员(无博士学位,无海外背景,无院士头衔)活动诺奖,让科学界那些大佬很难受。
实际上,这个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过,她的获奖确实也让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国的科研体制。
第一,我们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过多地看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的论文大国,但是还不是论文强国,尤其是很多论文生产出来就放在故纸堆里了,基本没有人去引用。所以我们要强化论文质量。
第二,科研成果的行政化色彩需要淡化。科研团队中担任领导或者说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学术造诣较高的人,而不是行政职位较高的人。这样才能放开科研人员的手脚,让他们做好自己的研究项目。
第三,屠呦呦为何落选院士,咱们不是知情人,所以不能妄下结论。不过袁隆平也曾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所以这些事件确实是一个反思的机会,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改善中国的科研体制和评价体系。
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却多次落选院士评选。这事说不正常其实也正常,说正常其实也有该反思的地方。
院士评选和诺贝尔奖的评选不会是一套标准,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得诺贝尔奖时并非院士的人物可以举出很多,比如丁肇中,他1974年发现J粒子,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事实,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在所有的诺贝尔奖中是比较“另类”的。
她的人际关系较差,有很多媒体认为屠呦呦能够获奖与现任北大理学部主任的饶毅的推介有很大关系,饶毅对屠呦呦的工作进行过科普宣传,也曾在他的科技史文章中表达过对屠呦呦一些做法的不解。屠呦呦多次参选院士,有消息透露每次都会有人告状,这才是她落选院士的关键。国内院士评选中有道德问题可以一票否决,而诺贝儿奖评选是没有道德这一项目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