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又说:“我相信我的孙子。”
妹妹气不过,一把把孩子扯过来,怒气冲冲地问:“我教你喊你爷爷臭爷爷了吗?”
孩子又摇摇头,愤怒的妹妹打了孩子一个耳光,这一耳光也让他们的“公媳矛盾”彻底大爆发。
当着妹妹、妹夫的面,孩子爷爷说:“我一天都不想和你这个儿媳妇住在一起,分家,马上分家。”
妹妹也是暴脾气,说着:“分就分,那我们看看这个家怎么个分发?”
在这个过程中,妹夫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怎么说,帮谁说,安慰谁。
就这样孩子一句无心的“臭爷爷”以分家而收场,只不过随之而来的还有妹妹和公婆长达一年的不来往。
让人更为无奈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在村里逢人就说是妹妹夫妻把他们老两口赶出来的,搞得妹妹都不愿意出门。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理智地面对孩子的“童言”,如果妹妹和孩子爷爷都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他们的矛盾或许会有所缓解:
1.第一时间制止孩子
当妹妹听见孩子叫“臭爷爷”的时候,不是等待爷爷的反应,而是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马上站出来制止孩子,并且当面告诉孩子:“这样叫是不对的,要懂得尊重爷爷。”
如果妹妹再给孩子爷爷说上一句:“爸,小孩子不懂事,您别往心里去。”
如果这些事情妹妹都做到位了,孩子爷爷的怒气自然也就消除了大半。
2.老人要理解“童言无忌”
作为一个5岁的孩子,他可能无法理解“臭爷爷”是对爷爷的不尊重。
这句“臭爷爷”对于他的意义可能只是觉得好玩,好笑。
这句话的来源可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或电视中的台词,爷爷不应该武断地做出判断。
事实是:妹妹和孩子爷爷间的相互猜测,彼此不尊重,赋予了这句“童言”更加负面的意义,从而导致家庭不可调和的矛盾。
写在最后的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总会听到孩子说:爸妈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孩子更像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来展示生活中我们真实的模样。
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所有的"童言"大部分来源孩子的监护人,所以我们为了让孩子说好话,好好说话,我们要先做一个会说话的父母,情绪稳定的父母。
在“童言无忌”上,我吃过一次大亏。因为四岁女儿的一句话,公公气得直骂我,最后还忍不住扇了我一巴掌。
我女儿出生后,婆婆从老家过来照顾我坐月子。其实我婆婆这个人还是挺不错的,她干活干净利落,照顾我也照顾得比较认真仔细,只是她太能唠叨,还有点过于节俭。
我老公从小是跟着他爷爷奶奶长大的,上了初中后就开始住校,寒暑假也是住在他爷爷奶奶家,所以他真正和公婆相处的时间非常少。他乍一和婆婆生活在一起非常的不适应,更忍受不了婆婆的节俭和唠叨。
我坐月子的时候和婆婆相处得还挺和睦的,反倒是我老公因为孩子和婆婆吵了好几次架。我刚生完孩子在医院的时候,老公在医院里听了两节关于如何照顾新生儿的课,医院里普及的都是新的育儿方法,而婆婆在带孩子上还是老一套。不让老公在月子里给孩子洗澡、做抚触,孩子睡觉的时候婆婆都是把孩子的两个胳膊给紧紧地裹在被子里。
老公因此和婆婆发生了好几次争吵,最后婆婆一气之下回老家了,说既然我老公这么会带孩子,那就我们自己带吧。
婆婆走了,辛苦的不是我老公,而是我,我埋怨了老公好几次,可老公始终不认为自己做错了。自从婆婆走了之后,他就没再和婆婆联系过一次,婆婆心里憋着一股气,自然也没主动和我们联系过。
闺女两个月大的时候得了新生儿肺炎,我和老公每天带着她穿越大半个城到妇幼保健院里输液,每次看着针扎在女儿的头上,我的心都快要崩溃了。输了五天的液,医生说闺女没事了,可她每天还是会咳嗽几声,我一听到她咳嗽,整颗心就都揪了起来。
我觉得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就抑郁了,我就让老公把婆婆叫回来,可老公却不叫。他说女儿确诊肺炎后他给公婆打过一次电话,公公和婆婆非但对女儿没有任何关心,反而说的话还让老公感觉他们有些幸灾乐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