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本科读个计算机、编程,在目前的社会需求大背景下,也能挣到大钱,如果博士读的是哲学,这几乎没啥社会需求,哲学博士肯定收入比计算机本科少,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所学的专业能否赚钱是要看社会的实际需求量,需求量越大能够挣钱的概率才会越多。
当然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国现在工业的天花板是比较低的。说白了就是工业仍然需要大范围地进行产业升级。
所谓的产业升级是指要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内投入大量的资源,提高占有市场的比例,进而扩大生产。
比如说中国目前非常欠缺的生物制药,航天,大推动比发动机,高精芯片设计等。
以上这些领域是比较欠发达的,如果在以上这些领域有所突破的话,占有世界份额比例,被突然提高的话,那么一定有很多的硕博士会涌向这个行业。
硕博的待遇自然会提高了。
以前需要硕士和本科生竞争的行业,现在可能就变成了本科和专科去竞争,本科生也觉得待遇变高了,专科生也觉得待遇变高了。
这是题外话,我们再回来继续聊读博的问题。
我认为,读博就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是自我心态与认知的提升,就是要打破原有的自我格局,不断地怀疑自己的能力的过程。
当然,可以类比一下,任何学习都是比较痛苦的过程。
学算数很辛苦,学英文很辛苦,学钢琴很辛苦,学什么都很辛苦,没错。
读博与之相类似,打破原有认知,建立新的认知桥梁,当然痛苦。
但是,读博更痛苦。
因为在读博之前,遇到的所有学习,总有一个标杆,1+1=2是一定的,英文单词就是这样写的,总有个标准,不理解,背下来,多练习,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再去理解是没问题的。
读博的过程中,没有标准,你从来不知道你读完博士是什么样。如果说有,我笑了,要么是你自己定的,要么是老板定的,所以读博必定是倍受内心煎熬的过程,因为,没有标准的努力最痛苦。你常常需要和自己内心的懒惰与仅存的一丝毫想进步的欲望作斗争。你需要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失败,不停的在失败和某次侥幸成功之间徘徊。
失眠多梦将如影随形,不经意之间就会发现头发掉得厉害。
老话讲得好,体力劳动者,是睡不够;脑力劳动者,是睡不着。
由于这个过程伴随着痛苦、孤独、不理解、缺钱、无趣、到怀疑人生。
陪伴真的很重要。
二三十岁的年纪,如果你告诉我,你不需要伴侣,你不需要性生活,你不需要头发,就当我没说。
所以,简单一句话,“你压着我头发了”着实让不少博士们羡慕不已。
读博有数不清的优点,如果说有什么缺点,我不确定其他缺不缺,头发多多少少肯定会掉一些,其他的看着缺。
作为过来人,我想告诉大家,真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我见过太多人蹭破头皮想读博,以为拿到学位就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博士生是个高压群体,内心极度压抑。
互联网抹平了阶级交流、沟通的沟壑,网上看到了大部分博士顺利拿到学位走进了985和数钱数到手软。要知道全国只有38所985,能拿到PI的绝对是少数。
要知道,读博从来不是个挣钱的方法,他确实会为你增加就业优势,但同时也会为你造成年龄劣势。
拜托,社会在进步,50年前的phd早已和现在的认知相差十万八千里。
不管你信不信。
我们绝大多数人真的只适合朝九晚五的上班。
读博我真的不建议莽撞,千万不要为了什么远大理想,凑什么热闹,读博就是读博,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愿意目前平庸,我愿意坐冷板凳,我愿意忍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