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六个节气横跨三个月,所以人们知道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根据节气暗示的气候规律,他们可以适应炎热潮湿的天气,加固堤坝以防洪水,安排农事活动。
2022年5月5日,长夏。
这被称为“长夏”,但可能有些人在身体上并不觉得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不是气候学上的夏天。这一天,福建只有福州-南岭一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了气候学上的长夏标准,即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大于等于22摄氏度——总体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离这个标准还有一点差距。
显然,有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为什么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中被称为“长夏”?
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的年运动,认识季节、气候、物候等的变化规律。古人用一年的时间,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并指导其实践。虽然古代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与现代科学标准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在季节变化上是潜移默化的一致,与农时、物候密切相关,显示了现代统计学的意义。
以长夏为例。此时,随着北半球太阳高度角的上升,气温明显升高,白天变长,夜晚变短。顾名思义,过了“长夏”,春去夏来。此后,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节气是反映季节、温度、降水、天气现象等的。,如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盛夏、酷暑、微寒、严寒反映了气温的变化。雨、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变化,白露、寒露、初霜反映天气现象。二十四节气至今对现代气候学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夏季的六个节气横跨三个月,所以人们知道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根据节气暗示的气候规律,他们可以适应炎热潮湿的天气,加固堤坝以防洪水,安排农事活动。
比如节气小的时候,北方大麦、冬小麦五谷丰登,南方江河满溢;节气播种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明显升高;在夏至,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期间天气变幻莫测,高温对流天气频繁。盛夏节气的标志是“梅花”和“夏冲”,即长江中下游雨季结束,夏旱开始;酷暑是全年最高的温度。此时,华北地区已进入俗称“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华北地区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期。再加上高温,“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期的“标配”。鉴于夏季气候,各地需及时开展防汛抗洪准备等相关工作,民众生活中注意防暑降温。
“下了一点小雨之后,小荷。榴莲花开了。”“炎炎夏日,葵花盛开,十里荷花香。”四季中的夏天是自然界最热情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阅读它,感受夏天独特的美。
(作者是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本报记者李红梅采访整理)
编辑: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