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小吃街上的喇叭声,小酒馆里的欢声笑语,烧烤摊旁的灯火通明...这些热闹和香气,让五一假期的餐厅重拾“烟火气”。5月3日、4日,记者走访南京多家小店,寻找餐饮消费逐渐回暖的信号。
胖砂锅老板孙桂林: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
南湖菜被南京人称为“吃货的天堂”,肥腻的砂锅就是这里的代表之一。店主孙桂林在店里开了近十年。
60平米的砂锅店,主要提供店内美食,客单价23元左右。“做零食,食材要好,要有钻研精神。”孙桂林介绍,店里的羊肉、大肠、牛肉等配菜味道都是慢慢熬出来的,不仅洗得干干净净,还腌制过。此外,还加入了咖喱和腌制鹌鹑蛋,丰富了砂锅的味道。
5月2日下午3点,正在同一位置等候的消费者朱敏告诉记者,几乎每个周末,她和姐姐都会来这里打卡,点一碗红烧牛肚砂锅,外加一根火腿肠。“我没想到五一假期会有这么多人。我等了差不多20分钟。”
因为砂锅里包装好的粉丝影响口感,小店网上下单的比较少。孙桂林说,“我们店每天的营业额在一万元左右。疫情防控期间,店里的单量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三,加上店铺关门20多天,损失确实很大。”
这已经不是孙桂林第一次对抗疫情了。“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我开始尝试推出包装的生食产品,订单越来越多,客户反馈也很好。”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孙桂林告诉记者,疫情之下,很多店面被迫转移,甚至有商家选择换城发展。“不管做什么行,危机和机遇并存。积极尝试一些可行的自救方法,拓展销售渠道,路还是可以走得很远的。”他说,“五一期间,店里的营业额回升了。希望疫情早点过去,让更多外地游客尝尝老南京的味道。”
煎饼店老板刘孟:
“生活就像一块煎饼。当它展开时,它就变成了圆形”
30岁的刘孟在河西万达广场经营着一家占地约10平方米的山东杂粮煎饼店。用餐高峰期,店里两个煮饭炉同时在用,一个人专门打包,买的排队近10米远。“这几天小店每天土豆供应量40斤左右,豆皮10斤。”
"老板,来一份素糕,有海带丝、肉松和卫龙辣条."“一共10块钱。”5月3日下午3点45分,店里的员工用了30秒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一份“个人定制版”的杂粮煎饼。
开店3年,经历了3轮疫情。孟告诉记者,目前精神状态稳定。只要疫情过去,相信生意会慢慢好起来的。疫情期间,每天的营业额只有1000元左右,大部分来自线上平台。现在,这家商店每天的营业额约为5000元。“我们主要做即食零食,不设餐厅,客单价6.8元。周围那么多小区和写字楼,只要味道好,环境卫生,我们不怕没客人。”
“皮、酱、脆是杂粮煎饼的‘灵魂’。只要把这三种食材做好,就能保证杂粮煎饼香脆可口,酱香浓郁。”据了解,每天早上4点,蔬菜供应商将新鲜食材送到店里,刘孟开始清洗、切丝、烹饪,6点半迎接第一波上班族。
“生活就像一块煎饼。摊开来就是圆的。”孟告诉记者,做菜就是要有耐心,坚持自己的口味。只要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酒馆老板杜江:
“开一家酒馆不难,但要开好却不容易”
位于南台巷的烧烤小酒馆,整体设计风格像家庭式开放式厨房。昏暗的灯光,优雅的音乐,气氛十足。“我们更喜欢酒馆的社交氛围和舒适的聚会环境。酒水价格不高,没有最低消费,特别适合朋友同事的日常聚会。”消费者李告诉记者。
烧烤酒吧于今年4月初开业,这是店主杜江的第二家酒吧。疫情期间开店,绝非偶然。
杜江介绍说,第一家店TheSauce出售意大利咖啡、创意饮料、甜点等。白天卖鸡尾酒,晚上主要卖鸡尾酒。因为老店的空房间不够大,烧烤新店除了为老店提供原料外,还独立经营一些澄清、清蒸的鸡尾酒,搭配特色辅食。“我每天都在两家店之间来回跑。我可能下午在新店准备材料,一会儿拿到老店,晚上再去新店帮忙。”
“虽然疫情对店面有影响,但酒馆承担着场景体验和文化输出的双重功能。年轻人在小组工作中压力很大,很多人喜欢喝一杯放松一下。只要疫情好转,其他都不是问题。”杜江告诉记者,酒吧要想生存,就不能坐以待毙。停业20天内,他们会重新报价,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客户。比如把酒蒸馏的过程和店里的菜单写在酒馆的入口玻璃上,以此来增加店铺的客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