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军某旅“红连”官兵听刘海峰讲故事。信息照片
“我70岁有家庭,80岁有母亲。多年来,我一直把连队党支部当成自己的家和母亲……”暮春时节,第80集团军某旅“红色连队”荣誉室里,官兵们聚精会神地听指导员鲍新柱朗读老兵刘海峰的一封信。
这是刘海峰自1989年退休以来给老连队发的第33封信,也是他第33次向连队党支部作思想汇报。
1989年,驻地媒体一篇题为《富有精神的战士》的报道,让刘海峰在全团声名鹊起。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位看似默默无闻的战友竟然悄悄做了这么多好事:在驻地学校做校外辅导员期间,刘海峰得知学校正在筹建阅览室,主动捐款200元为学生购买了400多册图书;看到战友卧病在床,他特意买了水果和罐头送到战友病床前...
“当时我们一个月的津贴到了12元。每次我们发津贴,他只给自己留了2块钱。”刘海峰的老战友杨国正回忆说,“算起来,200块钱,是谁捐给学校的,在海丰已经花了将近两年了。”
翻看刘海峰的一封信,“红连”官兵不禁感慨:尽管退役多年,他还是那个乐于助人、“精神富有”的战士——
1998年8月,黑龙江嫩江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刘海峰赶赴抢险救灾现场。发现堤坝管涌,他毫不犹豫地扛起沙袋,冲了上去。管口巨大的吸力把他困在了水底,由于脑部缺氧,他陷入了昏迷。被战友叫醒后,刘海峰的第一句话是:“关永口堵了吗?”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刘海峰的心。他从辽宁沈阳出发,穿越2000多公里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救援第三天,听说有关部门组织了身体素质好、救援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组成突击队,承担更艰巨的救援任务。刘海峰立即签了名。“当时我想都没想就站了起来。我是党员,退伍军人。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我责无旁贷。”
伴随着这33封信的,还有33张汇款单,面值从1989年的10元涨到了今天的200元。在每张汇款单的背面,都有一行小字:“帮助有困难的官兵。”
厚厚的信旁边,有一张报销单:2007年,战士薛清扬的母亲住院,公司给她发了慰问金;2015年,新兵邓文训练时受伤,连队给他买营养品;2021年,豫籍战士张中生家里遭遇水灾,公司及时给了他生活补助...
"我们将信件和汇票按年份分类,陈列在公司的荣誉室里."朱宝介绍,“每次新兵离队,老兵退伍,我们都会讲刘海峰的故事,激励官兵保持初心,发奋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