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评论/注释
“家是最小的国家,而国家有千万种。”近年来,在推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互爱、争先、共建、共享的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为了展示这些家庭对家风的传承和时代价值,即日起,四川日报将在全媒体推出“身边家风传承”系列报道。通过新时代家庭家教的生动案例,弘扬优良家风,传播文明新风。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看新闻记者李丹/文武峰/图片、视频
“我们刚从甘肃老家回来,装修了一个月的老房子,晒黑了。”5月7日上午,在成都市高新区曹芳街道贝勒社区一个老旧小区的居民家中,一位戴着眼镜、中等身材的男业主卢廷军(音译)热情地招呼川观新闻记者。
卢廷俊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有40个人。家里有4个干部,5个军人,6个共产党员。几代人秉承“忠孝仁信、温柔谦让”的传统家风,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大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为社会和谐做贡献,精心传递家庭美德。
这个大家庭先后获得了“中国最美家庭”、“中国五好家庭”、首届“中国文明家庭”等荣誉。这么多荣誉背后隐藏着哪些人生密码?四川记者近日走进这户人家,一探究竟。
卢廷俊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家族传承:渗透到行动中,体现在生活中
崇尚书香门第,恪守孝道,勤俭持家,严管子女,是卢廷俊大家族几十年来一直尊崇的家规家训。“这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家庭成员无论是在军队,在政治上,还是在商业上,都必须遵守这个家规。”卢廷俊说。
卢廷俊出生在甘肃省定西市的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亲在他9岁时去世,母亲独自抚养4个未成年的孩子,支撑起整个家庭,导致她身患重病。卢廷俊参军后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在条件好的城市照顾母亲,让她尽孝。卢廷俊在调到成都的第一年,努力工作,考上了军校,就把母亲从老家接来一起生活,照顾她。这个住所持续了30多年,直到2019年,她的母亲去世,享年91岁。
“这不是我应得的,虽然我一毛钱也不拿。”这是陆家从父辈传下来的家风。卢廷俊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件小事。那年腊月山上下雪,卢廷军跑到生产队的麦田里背了一筐干麦秸,准备烧一锅汤暖暖身子。然而,他被生病的母亲严厉斥责。“如果你很穷,你就永远不要穷。我们家再穷,也不能随便拿公家的东西!”这句话已经在卢廷俊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卢廷俊手书《鲁家训》。吴峰摄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母亲就教导我们家庭规则."卢廷俊说,有了孩子,他也有了孩子。为了让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儿子明白“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卢廷俊从15岁开始,每年暑假都会把儿子送回甘肃老家打工。受益于这段艰苦的经历,卢廷俊的儿子在高考时毅然选择报考武警学院,获得军事五项冠军,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官。
不仅仅是卢廷俊的小家庭,整个卢家都在用言行传承家规家训。“我嫂子70多岁了。我妈在世的时候,嫂子每天都坚持给老人洗脚擦身。”卢廷俊说,他刚跳槽去公务员的时候,只是随口说想买辆自行车骑着上班,儿子都听他的。"他用在军事学院获得的第一笔津贴给我买了一辆山地车。"
几年前,卢廷俊家修改了家规家训。陆的家训,以“忠孝为根本,仁义廉耻,勤俭持家,传家宝”为主要内容,成为四代人的行为准则,并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行动中,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晚辈每次结婚,父母都要用家规家训来托付新人,这成了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仪式。
回馈社会:勇于承担责任和使命,与人为善
“我从小家境贫寒,虽然家里一直很努力,但我们几个兄弟能成长为人才,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帮助。”卢廷俊说,长大后,他毅然选择参军,成为一名报效祖国的军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卢廷军所在部队组织抗震救灾突击队奔赴灾区。在母亲的支持下,卢廷军自告奋勇当上了武警交通部队抗震救灾突击队队长。地震凌晨,他带领100多名机械操作工从成都赶往震中。从抢修“生命通道”到抢建生活设施,卢廷军和战友们在抗震一线连续奋战60多个日夜,为抢救遇险人员赢得了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