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预警信号?
目前,我国共有常见暴雨、沙尘暴、台风、寒潮、高温、强对流等14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但这些信号并没有全部列在开头。
1954年,气象灾害预警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当时预报预警主要靠经验,传播手段有限,普及程度不高。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预测的准确率越来越高,预警也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007年,中国气象局制定发布了《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试行)》,适用于八类气象灾害预警;2010年,气象灾害预警增加到13类;2013年增加了发布强对流预警的新方法,至此气象灾害预警增加到14类。2018年,大雾气象灾害预警增加了海雾预警发布方式。
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紧急程度,气象灾害预警设置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有些警告只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级别。
以暴雨预警信号为例,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级别。蓝色预警信号发布,表示未来12小时降水量将达到5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达到5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续;发布红色预警意味着未来3小时降水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达到10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续。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样。夏季同样50毫米的降雨量,给沿海地区带来凉爽,却可能给西北地区带来灾难。因此,各地气象部门遵循属地化原则,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发布当地预警信号。也就是说,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公众需要关注当地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息。
除14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外,相关部门还将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等气象预警预报,进一步保障公众安全。
收到预警怎么办?
五年来,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平均每年发布气象预警信息19.5万条,暴雨、大雾、高温是发布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预警。
数据显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或智能终端都是公众获取预警信息的便捷渠道。在多渠道发布手段的配合下,预警综合公众覆盖率达到92.7%。
收到预警信号怎么办?气象预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蓝色和黄色预警信号为“预警”,表示虽然还比较平静,但危险可能就在眼前。这个时候不能掉以轻心。比如遇到黄色暴雨预警信号,要慎重考虑自己的出行计划,随时关注天气变化。
橙色和红色预警信号一般是恶劣天气“正在进行”时的警告——恶劣天气已经发生,并可能进一步升级。如遇橙色、黄色预警信号,非必要不要外出,尽量待在安全的地方,做好意外准备。救灾部门也要高速运转,准备好及时的应对措施。
随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的提高,公众获得的预警信息更加及时准确。目前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到40分钟。
一方面,科技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危险,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对预警“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王志华表示,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养成接收和关注预警信息的习惯,了解预警信息背后的含义,掌握防灾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关键时刻不要“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