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逐风暴的过程中,刘易菁也遇到了很多险情。正如他在微博中写道,“一路上,暴雨、冰雹、强雷电几乎每天都发生在我身边”。2021年7月,他的车陷进泥里,动弹不得。直到他从几十公里外呼救,才最终脱身。
很多人都问过刘易菁为什么要追这么危险的风暴。自然,风暴中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引人入胜,还有一个原因是刘易经在寻找风暴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
视生活如风暴。
在2022年5月出版的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特刊中,选择了这样一个封面:一幅超级单体雷暴图像,包括中间的气旋、降水的痕迹、孕育龙卷风的壁云。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完整、最典型的超级单体雷暴图像。它不仅被气象学家誉为中国中尺度气象学的“里程碑”之作,还结束了国内相关人员在一些中尺度气象研究和教学工作中长期引用国外摄影师拍摄的风暴作品的历史。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刘亦菁。因为这部作品的“引爆”,他的其他作品也出现在气象领域。
“这是我2021年8月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拍摄的作品。”刘怡静说,当时图像出来后,在国内几乎整个中尺度气象圈都引起了轰动。“这是supercell在中国最典型的形象。它记录了supercell的几个标志性结构特征,包括supercell的漩涡状云壁结构、风暴前下沉区的‘降水痕迹’和孕育龙卷风的‘壁云’结构,以及气旋上的流入云带。”
这部作品出版后,人们在介绍刘易经时,总是用“中国第一专业风暴摄影师”的称号。2021年,应邀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做气象学学术报告,讲述风暴背后的原理及其拍摄故事。在这些学校中,有他年轻时最向往的气象学校,可惜因病错过。现在,在他与预期的生活背道而驰之后,他达到了另一种殊途同归的“完美”。刘易经也觉得,虽然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但他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为什么我喜欢拍摄风暴?因为每一场风暴都是不一样的,你永远不可能拍出两部一模一样的风暴作品。在追风的过程中,有时候一直得不到理想的作品,但每当我觉得自己失败了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正是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吸引了我。就像我的生活一样。所以我对风暴的态度和我对生活的态度是一样的。”他说。
风暴孕育了壮观震撼的天气景观,但透过影像,人们可能会忽略当地被风暴席卷后所遭受的巨大灾难。2020年夏天,刘易经在内蒙古拍摄一场风暴时,目睹了牧民在冰雹灾害后的无奈和愤怒的心情。他开始思考自己在追逐风暴的过程中,是否忽略了天灾带来的痛苦和悲伤。“原来我追求的‘艺术’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那次旅行回来后,负罪感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如今,刘怡静的风暴摄影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分享图片,更多的是关于风暴的原理和可能的有害天气。他希望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气象知识,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记者李玉新实习生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