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团队,只能干到死”曾是一段时间的热梗,但与其羞涩的表现相比,观众并不买账。
“假装”、“隐瞒”、“尴尬”无处不在。
另外,黄对“爹地”的评价由来已久,彭彭的“苦力”设定也卡不住多少人。
但事实上,这些问题在节目的前几季就已经出现了,而一个节目如果持续时间长了,如果在效果上不能展现出一个亮眼的进步,就会得到一些负面的评价。
尤其是短时间停播后,喜欢节目的观众期望值已经达到饱和。
在这样的情况下,节目也只是达到了上一期的平均水平,没有爆点和亮点,导致第二期的收视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
换句话说,同样的菜,吃久了就没那么好吃了,同样的节目风格,看久了就没意思了。
说国内综艺只有三季可能有些夸张,但“七年之痒”逃不掉,却大都应验了。
从《歌手》到改版《明侦探》,从《王牌》到《奔跑吧》几代人...
这些知名的全民综艺节目,在获得好评的同时,也必须面对更大数量的负面评价。
所以这些节目要么顺应潮流彻底改头换面,要么保持情怀改机制。
举个不太恰当但很直观的例子,最近几季跑步的次数是不是屈指可数?
这已经反映出,为了让节目继续下去,全国综艺节目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模式转变。
现在,来来回回看看起步阶段的清爽慢合成,平淡中的回味,现实中的共鸣。这些都是合成慢的好处。
《向往的生活》很受欢迎,就是既有距离,又有灵魂。
前几季,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嘉宾之间的化学反应造就了很多著名的场景,心火和油菜花也直接成为了洗脑神曲。
如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令人向往的海景环境。
但从节目效果来看,生活本身的“冲突点”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缺乏而降低。改版后的游戏机制更加先进,但也脱离了“生活”本身,这也让“无聊”成为人们看完节目后最直接的感受。
不是,是因为我们的审美在不断提高,对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生命需要疗愈,心灵需要抚慰,尤其是在现在的疫情下。对远方的向往,让我们期待通过屏幕去体验暂时无法触及的美食之美。
人们期待“走向生活”不仅仅是简单的吃饭食谱,更是收获生活美好的信念。
节目录得越多,蘑菇屋的家人越变得“恭敬”,就像一部影视剧里的大团圆结局,美好却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