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与寸之间,日与夜之间;在蜗牛壳里,婚姻道场。或许,疫情之火正好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在婚姻中。
2022年3月的春天,奥米克隆突然来袭。4月15日,“林子公益心理在线陪伴上海”计划启动:专业志愿者兵分三路,分别通过微信、QQ、热线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公益心理咨询。5月15日,志愿者对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随后发现求助问题中有三分之二与婚姻有关。
一对95岁的老夫妻从来不自己做饭,要么和朋友吃饭,要么去父母家,甚至叫外卖,也懒得买锅碗瓢盆。小区关闭后,两人开始互相抱怨,指责对方“无所事事”,让自己苦不堪言。他们觉得“结婚根本没意思”,还不如分开。
一对80后夫妻,老公在防疫一线工作,压力很大。他老婆想关心他,想和他聊聊天,但他总是粗暴地打断她,说:“别无话可说!”妻子又委屈又生气,忍不住拿孩子出气。当她转身时,她责怪自己。她觉得自己在婚姻中得不到爱,所以不能给孩子健康的爱。
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都是博士毕业,平日里各有分工。丈夫管最大的,妻子管最小的。虽然他们的教育理念并不一致,但基本都能置身事外。被关在家里的那天,矛盾突然彻底升级:两人总是因为孩子之间的小矛盾而大吵大闹,把两个孩子吓得不知所措。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了肢体冲突,第一个动手的是他的妻子...
当然,我跟大家分享这个的时候,出于保密原则,每对情侣的故事都经过了专业合成。而分享是防患于未然,“工作治病”——这个“工作”不是我,是你。
作为婚姻的“第一份工作”,你首先要知道,在疫情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应激反应,比如焦虑、烦躁、恐惧、易怒...每个人的情绪曲线也会随着疫情的变化经历几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最后,慢慢成长。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通过这五个阶段,也不是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停留的时间完全一样。所以,当这五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成为夫妻双方在同一屋檐下的共同作业时,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比如第一对情侣,两个人都卡在“否认-愤怒”的情感阶段,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互相攻击,而不是一起走向下一个阶段,主动改变动作;
比如第二对夫妻,丈夫已经进入“抑郁”状态,表现出明显的情绪疲惫,而妻子还处于“愤怒”阶段,无法同步对方的真实需求和情绪反应;
再看第三对夫妻:表面上看,他们的情绪和疫情没有直接关系——教育观念的差异迟早会让婚姻爆炸,疫情只是问题的“魔镜”;但是,仔细想想,你很容易发现,他们其实还停留在“抑郁——接受”的情绪变化阶段。孩子的冲突让他们在疫情下的“失控”感倍增,未来的不确定性会加剧他们内心对未知的抗拒。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反抗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此来反抗改变,维持自己习惯的观点和秩序。至于妻子的肢体暴力,则是“婚内工作”必须了解的另一个话题:在防疫压力下,谨防原籍家庭冲突模式的“占有”。
无论是疫情下的情绪变化,还是原生家庭的冲突模式,夫妻之间的相互认知都至关重要。能够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是因为感情上“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要打赢这场“婚姻防疫战”,还需要理性的“不早不晚”——准确认识自己和对方的感情阶段,提前避免对自己和对方的血统式伤害,防止矛盾升级,在压力下不做结婚决定。因为,你在疫情下看到和经历的,可能只是应激反应,而不是感受本身。
寸与寸之间,日与夜之间;在蜗牛壳里,婚姻道场。或许,疫情之火正好可以用来帮助婚姻中的我们:“把我们两个一起打碎,用水调和。”扭曲另一个你,塑造另一个我。我让你陷入泥沼,你也让我陷入泥沼。"
(林子)
作者:林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