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周末,会有更多的人来参观上千个苗寨。作为苗寨一个普通的餐馆老板,我周五一大早就出来迎接送餐车。站在村口,我不禁感叹,五月的苗寨是一年中最美最舒服的季节,山清水秀,天青水绿。走在平整的柏油路上,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不远处,一排排极具民族特色的木质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村庄、溪流、山川、农田相映成趣。
深入苗寨,家家户户早已早早起床,为明天即将到来的客人做准备,看起来就像一幅风光旖旎、百姓富足、和谐宜居的美丽画卷。是啊,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个藏在翠峰山脚下,没有公路,人烟稀少的苗寨,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苗族人,我可以把这里十几年的发展变化都告诉你。曾经西江一千个苗寨可以称之为“世外桃源”,但这不是赞美,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世隔绝”。十几年前,苗寨通往县城的土路只有一条。这条路不仅狭窄崎岖,而且有许多弯道。它沿着河边蜿蜒而行,且不说外人很难进去。甚至很多村民每次走这条路都会晕车。
即使路难走,每年也有90%左右的村民选择在这条小土路上外出打工,因为当时的几千个苗寨实在留不住人。当年山高坡陡,人少地少,交通闭塞,种田收入太少。而且当时西江还不发达,没人懂旅游。村民们能想到的最赚钱的办法就是外出打工。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水平低,外出打工的人大多只能干些苦力活。200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过好在转机很快就来了,开发建设的步伐也没有忘记我们这个偏僻闭塞的苗家山村。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苗寨召开,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发展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发展旅游业。说干就干,当地政府在短短几年内投入上亿元建设苗寨,还约定将门票收入的18%作为“民族文化奖励基金”分给村民,让大家真正尝到发展旅游的甜头。
不久,家门前修起了西江千户苗寨高速,收费站十分钟就到了检票的大门口,既方便了长期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人进出,也方便了外地游客欣赏西江千户苗寨的美景,也方便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宣传。
游客们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个新装修的苗寨,看着这些陌生的面孔,看着游客们举起手机与我们的村民合影,看着他们好奇的目光和无尽的赞叹,大家的心里既高兴又迷茫: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感兴趣!
有了政策,有了支持,有了变化,有了结果,我们村民自然就有动力了。考虑旅行的客人,总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做苗族特色菜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感动。借着发展的东风,我向政府借了风险投资,钱很快批下来,苗寨的特色小餐馆红红火火。出乎意料的是,苗族的日常菜肴,如酸汤鱼,酸汤粉,黑毛猪肉串,特色糍粑,非常受游客欢迎。每天,有很多人来来往往的小餐馆。几乎每天都能来40多个客人,节假日就更不用说了。面对源源不断的点餐菜单,这个厨房的锅铲都快出火星了。
当然,像我这样找到“工作”的村民不在少数。西江旅游公司在苗寨招募了300多名能表演苗族歌舞和芦笙的村民参加古歌演唱、迎宾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除了参加景区演出,还有很多村民在我们景区服务。亲戚朋友都成了苗寨景区的司机、环卫、保安...在不同的位置工作会散发热量。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西江千户苗寨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被CCTV 1大力宣传,经常出现在宣传片中。我们苗族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吃了这碗“旅游饭”,每户每年都能获得万元以上的旅游收入,甚至有人成了百万元户!很多以前被迫外出打工的孩子看到家乡的新变化,陆续回来了。如今,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需要他们四处奔波。他们不仅可以和家人一起工作创业,还可以传承独特的苗族文化。